1964年10月16日早晨6点30分,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完成了原子弹爆炸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联接列管,随后,工作人员开始陆续撤离爆炸试验现场,直至12点56分,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完毕。

之后,所有人静静等待着爆炸时刻的最后到来。大约两小时后,14点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员小心翼翼按下了原子弹起爆按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开始进入自动控制状态。

10、9、8、7、6、5、4、3、2、1,随着倒计时界面出现0的字样,新疆罗布泊上空突然出现一束强光,随后天地震颤,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看到这一幕,现场所有科研人员相互拥抱,欢呼雀跃,喜极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首颗原子弹的成功引爆,不仅预示着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四大国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也将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之后再也不用惧怕其他任何国家的核武器威胁。

不过,跟中国的欢欣鼓舞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此消息迅速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爆炸式反应,震惊,错愕,惊慌,猜疑,批判,指责,短短几天时间仿佛上演了一场大戏。

而在所有国家中,最受关注的当然是美苏英法四个超级大国,身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有核国家,他们的反应天差地别,有的如临大敌,有的却十分友好,甚至表示欢迎。

下面就以这四个国家的媒体报道为例,重温当年那个震惊世界的大事件。

最尴尬:苏联

中国首颗原子弹引爆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肆报道,苏联媒体的态度却非常低调,甚至近乎于“失声”。

对于这样一则震惊世界的爆炸性新闻,苏联主要官方媒体是“只登出了几行”,而非官方媒体也只是以简短消息的形式发布,无论是版面大小还是内容深浅,都完全不符合其超级大国的“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苏联看似“低调”的反应态度,恰恰反映了当时它十分“尴尬”的外交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本应对此表示称赞,但在当时中苏交恶的环境下,此举并不现实;但与此同时,面对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势崛起,苏联当时也不可能进行无端的强烈批判。

其次,中苏在核弹研制一事上,曾有过非常复杂的、尴尬的历史渊源。

先是在1955年到1959年,苏联在新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上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帮我们寻找铀矿、建铀矿厂、建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等等。

正是在此良好的开端下,毛主席在1958年6月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乐观地指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有人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但令人失望的是,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终止了。1959年6月,苏联以与美国、英国举行核武器和谈为由,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刚刚签订的国防合作协议,并在1960年8月下令撤走了所有援华工程师、技术资料。

苏联当时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弹研制工程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恰在此时,新中国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俗称“三年经济困难期”,国际国内都危机重重。

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中国核弹研制事业要不要继续搞下去?是上马还是下马?没等中国官方给出态度,苏联就率先“泼了一盆冷水”,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嘲讽中国的核弹研制工程,断言:“二十年也搞不成原子弹。”

赫鲁晓夫这样的讽刺说法,极大刺激了中国领导人的决心,经此磨难,中国不仅没有放弃刚刚点燃的“星星之火”,反而更加坚定了继续搞下去的决心。

在此危难时刻,毛主席周总理作出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把原子弹研制出来!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是可以研制出原子弹的,因此当1964年中国引爆原子弹的时候,苏联在其中扮演着极其“尴尬”的角色。

而且更令人尴尬的是,恰巧在10月16日中国引爆原子弹当天,过往嘲讽中国的赫鲁晓夫下台了,这就形成了更大的对比和讽刺。

因此在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引爆原子弹当天,苏联媒体采取了近乎“失声”的低调处理态度。

最敌视:美国

新中国引爆首颗原子弹的消息发出后,美苏英法四大国中,美国的态度是最仇视的,甚至可以说“引起了美帝的惊慌”,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这次爆炸所表现出的科技水平之高,和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速度之快,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之外。

甚至当他们发现,我国引爆原子弹所用的原料为铀235后,就断定我国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法国,甚至预估我国将在数月内爆炸第二颗原子弹。

当时美国竭尽全力夸大我国将会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不仅称此次爆炸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还联合英国等西方大国,在国际外交上给我国施加了巨大舆论压力,显示出了极其仇视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美国当时这种不合常理的仇视与抵制,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与他一贯以来的反华态度有很大关系。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宣布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反华浪潮,从公军事威胁(核武器威胁)、经济封锁,到政治打压、外交霸权,给新中国制造了极大的发展阻碍。

不仅如此,当美国军方通过飞机间谍卫星等手段获悉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情报后,其国务院甚至曾制定相关计划,企图军事打击中国西部核设施,来延迟中国发展核力量的进程。

然而,面对美国的单方面欺压,中国没有后退,依然在1964年10月成功完成了核弹引爆试验,因此1964年美国的极端敌视态度其实是预料之中的。

最矛盾:英国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引爆原子弹的消息传出后,英国的态度是最矛盾的。

一方面,英国跟随美国,对中国核弹事业极力进行贬低,称中国爆炸的原子弹是一个“原始的装置”,尚处于“有弹无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塔爆方式)的状态,到中国拥有真正的核武器和先进的运载工具还需要好几年,个别报纸甚至说要到七十年代中或者还要晚一些,因此中国目前只是核俱乐部的“准会员”、“见习会员”。

但另一方面,英国却没有像美国那样异常地着急、慌张,言语并不是完全充满敌意,反而显示出了一种“不足为惧”的矛盾心态。

其实,这和他一贯的对华态度有关,即“两面性”。

一方面,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迫于对美国的依赖,英国跟美国步调一致,采取对华强硬的态度;但与此同时,迫于现实需求(自1840年后英国在中国有大量商业投资),英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早在1950年1月就承认了新中国,成为第一个表态支持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期间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中英并未真正建交,但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并未停止,所以从1950年到1964年,中英其实一直保持着“半建交”的关系。

因此当1964年中国核弹引爆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和一贯的对华态度一样,展示了比较矛盾的态度。

最友好:法国

1964年中国引爆原子弹消息震惊世界后,出人意料的是,在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敌视的情况下,唯独法国表现出了非常友好的欢迎态度,法国社会无论是其官方、媒体,还是民间人士,都普遍持肯定的态度。

法国军方、外交部都对中国公开表示祝贺,认为中国拥有核武器“是国际舞台上的新因素,但并不是出人意料的”,“我们是站在同一行列中”,“祝贺中国进入原子俱乐部”,“你们爆炸了原子弹参加联合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你们再爆炸两颗美国就不能无视你们了”,等等。

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甚至接到一法国人打来电话说:他是中国的朋友,很喜欢中国人,对中国发生的一切感到满意,要求向大使转告他的祝贺。

为什么法国主流社会对此表现出了如此善意?首先和一个特殊事件有关,正是在同一年的1月27日,经过多轮谈判,中法正式建交了,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当时中法关系是很友好的。

其次,撇开中法建交的特殊事件的影响,在西方各国中,中法关系一直是相对比较友好的一个。毛主席也曾多次表示对法国历史感兴趣,在上世纪70年代会见法国外交部长和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时候多次说,“我比较熟悉你们法国”“法国人的历史,我们感兴趣”。

中国人对法国的友好态度,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在20世纪初,中国曾爆发过声势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浪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等等新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从这个角度看,法国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极大“贡献”。

其次,在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法国是与中国是最相似的一个。因为两国在革命时期,最有力量的群众都是来自于底层穷苦农民,都十分重视土地改革,所以毛主席后来才说,“我讲法国的历史,就是说明要取得农民的拥护。”

正是由于中法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以及中法革命的相似性,以及中法恰好在1964年1月刚刚建交等多重因素,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引爆首颗原子弹,法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给予了十分善意的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法国总统蓬皮杜

综上所述,在1964年中国取得巨大军事突破的时候,美苏英法表态不一,苏联是仅仅在报纸上通过只言片语一笔带过;美国是极力地贬低和打压;英国是非常矛盾的态度;只有法国给出了一定的客观上的好评,评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