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灾难性,最让人无法忘怀的一年。

1月8日,周恩来因病去世,首都百万群众齐聚十里长街送别总理;7月6日,朱德因病逝世,举国哀悼解放军总司令;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

9月9日,当人们还未走出唐山大地震的痛苦时,从北京又突然传来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不知是不是这个噩耗太过于震惊,国内爆发出了罕见的、巨大的、久久无法平息的痛苦情绪。

而且,不只是国内,国外许多地区也相继爆发了规模浩大、旷日持久地追悼毛主席的纪念活动,其涉及的阶层之广泛,引发的情绪之浓烈,导致的影响之深远,至今依然十分罕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下面先从毛主席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健康状况

当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其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为什么?因为在许多人印象中,毛主席身体一直很好,73岁还能畅游长江,专业游泳运动员的体力也不过如此。

如此强壮的体魄,竟然在短短几年之间就迅速发生变化,直到1976年9月9日因病去世。

消息传来时,许多人感到难以相信,有些人还使劲掐自己,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事实上,国人之所以感到无比意外,因为他们平常看到的都是毛主席身体好的一面,看不到的是自从进入70年代后,毛主席的身体健康状况其实在逐步变差。

一方面源于国内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另一方面源于年迈体衰、长期过劳等因素,感冒、肺心病、老年性白内障、心脏病等疾病,常常侵蚀着晚年毛主席的身体。

等到1975年10月1日的时候,他已经是处于人生中最后一个国庆节。

当天,他史无前例地没有出席任何纪念活动,而是独自待在家中,沉默靠在床头,思考许久后对护士孟锦云感慨说:“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个‘十一’了吧?”

一言既出,工作人员无不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毛主席这个“预言”最终还是成真了。

毛主席晚年

1976年,随着周恩来、朱德的相继逝世,随着唐山大地震的突然爆发,连续多个重大打击,让毛主席本已脆弱不堪的身体更加垂危。

当年8月,中央三次发出特急电报,向有关领导通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

此后,毛主席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时刻。

噩耗传来,举国哀悼

1976年9月9日凌晨0点10分,毛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许多人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如期而至。

当天凌晨,党中央、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强战备值班的指示》:“从9月9日上午8时起,全军进入一级战备。”

同日凌晨5时许,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毛主席逝世的讣告,并决定于当日下午4时公开广播,向全国各地群众通报这个噩耗。

同日下午3时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连续预告:“本台今天下午4点钟,有重要广播,请注意收听。”

同日下午4时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患病后经过多方精心治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零时十分在北京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噩耗仿佛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中国的无数角角落落,随后,整个大地爆发出了剧烈的痛苦情绪。

在北京,朱德夫人康克清不禁失声痛哭:“大半年里,三个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我们的党和国家损失实在太大了。”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庄“脑袋顿时一片空白”,他跌跌撞撞回到宿舍,十几分钟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想回东单煤渣胡同却走到了东四。之后,他折回宿舍,关起门来,自饮祭酒,“多么苦涩,多少联想。旷世伟人走了,留给后人无穷留念……”

在黑龙江省呼玛县,上海知青刘琪所在的生产队开会,老乡们哭得死去活来,“好像天真的要塌下来了。”

在武汉一家小工厂里,“哭的人越来越多,几位年纪大的人边哭边喊:‘怎么样办喔,毛主席不在了怎么办喔,这要变了天怎么办喔,我们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啊’。”

在南京下关某村民家里,9月9日原是大儿子结婚的喜日子,下午4点钟,接新娘的队伍正要出发,忽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了哀乐,于是,主人家当即停办喜事,撤下大门上的红喜字、红对联。

在军营里,士兵们抱头痛哭,“那几天,我们一辈子加起来,也没流过那么多泪水。”

此外,在当天出生的新生儿里,有许多都被父母取名为“念东”、“思东”、“念泽”,以示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

从9月11日起,短短一周时间,大约30万人民群众相继赶到人民大会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每个人走到毛主席遗体前,无不悲伤满面,久久伫立,不愿离开。

有许多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老同志,在瞻仰毛主席遗体时,甚至像孩子似的痛哭起来:

“几十年来,不论什么危难情况和险恶环境,只要得到毛主席的指示甚至仅仅想到他,我们就有了战胜一切的力量和勇气,有他在,我们就有胜利,就有希望,就有光明。现在一下失去了他,我们真像忽然都成了‘孤儿’……”

事实上在毛主席逝世前,他曾留下一句著名的“遗言”:“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必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虽然毛主席说不必怀念他,然而当噩耗真的传来时,国人还是无法自控地爆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怀念之情。

国外争相悼念

事实上,对于毛主席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震惊和痛苦,外国人同样难以释怀。

朝鲜、越南、柬埔寨等社会主义国家,无不举行了盛大的国家性的悼念行动,刚果还规定以后每年将在毛泽东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正式纪念活动。

“毫无疑问,毛泽东主席是巨人中的巨人。”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在唁电中说。

此外,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样为毛主席的逝世感到震惊和不舍。

作为德国第一个结识了毛泽东的政治家,施特劳斯在毛泽东逝世后,发表了名为《我会见毛的日子》的纪念文章,称:“他是八亿人民的心脏和发动机。”

日本总理大臣三木武夫说:“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作为世界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

英国首相卡拉汉称颂毛主席:“中国的复兴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杰出领导的不朽见证。”

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亲自宣读了一则哀悼声明,说:“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为什么毛主席的逝世会在国外引爆这样的热潮?当然和毛主席在国际上的盛名有很大关系。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外国使节来到中国,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毛主席,“外国政治家川流不息地来到北京,希望能有机会同这位传奇式的主席谈一谈,合拍一张照。”

尼克松、希思、施密特、莲皮杜等政治家,纷纷都以能够与毛泽东会见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而为什么他们都想要面见毛主席呢?除了对毛主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感到佩服外,还有就是源于毛主席举世闻名的个人魅力。

首先,毛泽东对国际友人很尊重。他可以在尼克松访华时不准备特别的欢迎仪式,但当面对小国领袖,他会表达出最大的善意,斯里兰卡总理班达奈克夫人在1972年访华时,曾对毛主席提到自己有3个孩子,请毛主席在她带来的3张照片上签名,毛主席欣然应允,在照片上挥笔写下“毛泽东赠班夫人 1972.6.28”。

其次,毛主席性格很幽默。根据众多史料的记载,许多外宾在与毛主席交谈时,毛主席的语言经常能使在场的人全部发笑。他在宴请斯特朗等十几位国际友人的宴会上问谁吸烟,当只有几个吸烟的人举手时,他戏称:“我又一次是处于少数。”这样诙谐的话语,常常既让人放松,又能引发人的笑容。

再次,毛主席作风很朴素。他曾在接见外宾前,被一位警卫员幽默地提醒不要向前伸腿,因为那样会露出破了洞的袜子。直到晚年,毛主席的所有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都保持着农民的质朴无华,他鲜少西装革履,穿的所有睡衣、鞋子、帽子、袜子等,常常都带着补丁。直到如今,位于湘潭的毛主席纪念馆,依然完好保存着那件布满73个补丁的睡袍。

最后,毛主席学识很渊博。他一生虽然没怎么出国过,但对国外历史政治文化的了解,丝毫不亚于本国的学者专家。太平正芳曾在见到毛主席的客厅后说出他的观感:“那间接待室兼书斋里摆满了线装书籍,书中夹着许多白色的书笺。”他赞叹毛主席知识丰富,尽管毛主席未曾去过日本,“但是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却很了解。”

在许多外国人心中,毛主席就是举世罕见的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一位曾在毛主席等人面前表演《祗园祭》的日本女演员说:“毛主席是世界上我最爱戴和崇敬的人,所以,我比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更感到悲痛。”

外国人之所以无限怀缅毛主席,因为他的思想、精神、品德,曾鼓励了许多外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劳苦群众,毛主席在中国创造的伟大奇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丝光明。

所以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大约13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工农学兵各界人士都致以哀悼,这样的情景时至今日依然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