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中旬,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季,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一场文艺座谈会,邀请了当时文艺界新闻界等诸多名人代表,比如沈雁冰(即茅盾)、老舍、巴金、周信芳,等等。

会议期间,曾有一个叫罗稷南的云南翻译家,在会议热烈气氛的烘托下,大胆地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新鲜的疑问: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样?

这本是罗稷南出于个人好奇心提出的一个天马行空式的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万没想到毛主席却异常当真,他沉吟片刻,慎重思考后认真回答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毛主席此话一出,当然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就连罗稷南本人也是“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也许他没想到,对于这样一个开玩笑式的问题,毛主席却给出了如此严肃和确切的答案,尤其是前半句还提到了“关在牢里还是要写”,似乎显得咄咄逼人,在当时“反右”的形势下,不免让人想入非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1957年

毛主席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他这句话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了解了他与鲁迅的交往,以及他对鲁迅的感情就会明白,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而是一个大大的褒义。

因为在毛主席眼里,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想要批判的事物,哪怕因此被关入牢房,他也会抗争到底。

“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

毛主席笃定鲁迅一定会坚持写,其实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基于对鲁迅治学态度的深入了解上的。

简而言之,如果鲁迅不写,那恐就成了鲁迅自己最不愿见的“空头文学家”。

假如鲁迅还活着,不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在1936年10月19日病逝前,大约是同年9月5日,曾在杂志上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死》,其中谈到了自己对死后一些事物的安排,其实就是遗嘱,大概有7条,内容如下: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的这7条遗嘱,曾被后人视作世界上最难理解的遗嘱,文字不长,但寓意太深,就像鲁迅的小说一样,非经历苦痛人生之后,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对于鲁迅的这个遗嘱,尤其是第5条,“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虽然是他对儿子的嘱托,但也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他本身的治学态度,即不“空头”。

▲鲁迅

什么是“空头文学家”?

根据著名作家、曾是鲁迅密友的徐懋庸,在《徐懋庸回忆录》中记载,在上世纪30年代,即左翼文学革命时期,鲁迅曾严厉批判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许多文学家虽然加入了他领导下的“左联”,但他本人却是非常不喜欢的,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加入之后不写文章,光顶着“左”的名头,却没有“左”的行动,徐懋庸称,这些人在鲁迅眼里就是一种“空头文学家”。

由此可以推断,鲁迅对于“空头”的定义,大概就是指空有名头,却鲜少付诸实践的人,这个词放在文学领域,就是“空头文学家”;放在美术领域,就是“空头美术家”。

鲁迅瞧不起这样的人,当然不愿他的儿子成为这样的人。万幸的是,后来周海婴成了一个无线电工程师,确实离“空头文学家”远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

理解了“空头文学家”的含义,再回头去看1957年“假如鲁迅还活着”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罗稷南: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毛主席: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这是毛主席基于对鲁迅的了解而给出的断言,事实上也是完全符合鲁迅本人的治学态度,这个答案虽然听起来有些严肃和冷峻,甚至一度惹人非议,但事实上就是最贴近事实的真相。

毛主席和鲁迅虽然一辈子没见过面,但他对鲁迅的理解却是非常独到和精准的。

▲1954年的毛主席

毛主席:不做空头经济家、建设家

“空头文学家”不仅是鲁迅治学态度的体现,与此同时,毛主席对它又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延伸。

1942年5月初,毛主席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劳动,去观察,去体会,去创作,否则所谓创作,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花之果,无源之水,注定长久不了。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这是毛主席对“空头文学家”的第一次公开引用。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又将此概念进行了更大的扩展。

1959年3月底,当时全国各地虚报经济指标的现象很明显,毛主席对此当然是有所怀疑的,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我对以后每年是否能增产一千万吨钢是怀疑的,世界上没有先例。说保证多少,有个实际和不实际的问题。”

“‘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这是蔡元培追悼鲁迅的一副挽联。空头文学家不要做,空头经济家、建设家也不要作批示。”

鲁迅不愿做空头文学家,毛主席也不愿做空头经济家,空头建设家,总的来说,只要是“空头”的,都是不招人待见的。

这是他们共同的治学/工作态度。

鲁迅的品格

文章最后再专门说一说鲁迅的品格,他为什么受到包括毛主席在内,无数中国人的崇敬,一个是鲁迅在治学方面的严谨认真的态度,还一个当然跟他的高尚为人有关。

茅盾晚年曾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里写,他在刚出版小说的时候,曾专门拿了样书送给鲁迅,请求他提意见,当时鲁迅很出名,但茅盾尚是初出茅庐的小作家,因此当时对鲁迅是非常敬畏的。

万没想到,鲁迅竟丝毫没有架子,先是高兴地收下赠书,然后出乎意料地,坚决要求茅盾本人在书的扉页题字,并称这本书自己是不看的,是要收藏起来的,他自己要看得专门去书店买一本看,他一向都是如此的。

对于鲁迅的这个小小举动,茅盾是非常感动的,这给了他极大的写作动力,源于鲁迅的高尚品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出殡时的场景,抬棺者左第一人为茅盾,第三人为宋庆龄

再比如徐懋庸也曾在回忆录里记载,他在还不出名,刚和鲁迅认识的时候,鲁迅每次与他谈话都在咖啡厅,因为当时鲁迅稿酬丰厚而他很穷,于是每次吃饭都是鲁迅主动付钱,并且从不让他感到难堪或不适。

有一次他们聊完后,鲁迅又专门问他有几个孩子,徐懋庸答有两个,鲁迅听罢就专门领着他去北四川路的一家商店,买了两斤高级糖果,说要送给孩子们尝一尝。要知道当时高级糖果的价格是十分不菲的,鲁迅却非常大方地免费赠与他。

此外,当鲁迅听说徐懋庸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后,长期患胃病的鲁迅便主动跟他说,可以吃一些蓖麻籽油泻一泻,蓖麻籽油是起物理作用,不会产生副作用,鲁迅的真诚态度让徐懋庸感慨万千。

▲鲁迅遗容

鲁迅对身边的朋友极尽关心和照顾,对自己却是鲜少主动提起身体的病痛。

鲁迅去世前,友人曾专门找来一个美国医生为他诊治,当发现他已经是肺结核晚期时,惊呼此病情“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称鲁迅是他见过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

医生的一番“称赞”,反而让身边的亲友泪如雨下,因为鲁迅此前虽然常见肺痛、胃痛,也一直有一位日本医生照料,但从未听说病情如此严重。当时美国医生断言,这病如果不悉心治疗,鲁迅最多再活半年。

万没想到,此医生竟一语成谶,果然差不多半年后,鲁迅就在1936年10月19日早上病逝了。

鲁迅去世的噩耗,当时几乎惊动了整个中国文坛,10月22日出殡时,包括宋庆龄、巴金、茅盾、萧军、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等大量名人代表,亲自到场为其送葬,甚至抬棺。

超10万人拥挤在上海街头,从殡仪馆一路跟到万国公墓,大约十多里路,在当时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

“他总是平易近人的,长年累月穿着那件普通的布袍。他的高尚和才智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宋庆龄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鲁迅一生高尚品格的最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