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在非洲有多受欢迎?

这些黑人兄弟从不穿鞋,当中国制造的鞋子进入市场后,他们居然开始疯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有一个名为卡利亚库的商业区,由于这里80%的商品都来自中国,因此也称作“小义乌”。

商业区内共有30条街道,纵横相交,参差错落,店铺虽然不大,却堆得满满当当。

食品、衣物、日用品等各种商品一应俱全,是全国最活跃的商业中心。

早上9点,卡利亚库已是人山人海,全国大部分零售商来这里批发商品,然后在其它地方以翻倍的价格出售。

在众多商品中,蚊帐是最受当地人欢迎的。

这里疟疾严重,人们需要预防蚊虫叮咬,蚊帐便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品。

市场上,绝大多数蚊帐都是来自中国,因为物美价廉,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

除了中国商品,还有很多中国商人在这做生意。

眼前这位大叔叫石秀君,是浙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年前,他准备跟朋友去欧洲卖鞋子,因为种种原因没去成,最后只好来到坦桑尼亚。

刚到这儿时,石秀君很绝望,他发现当地人几乎不穿鞋,尤其是在农村,人人都光着脚,根本没有穿鞋的意识。

作为一个卖鞋的,石秀君十分苦恼,甚至做好了破产的准备。

但他没想到的是,一个顾客试穿之后,居然把口碑传出去了。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鞋子又舒服又便宜,就连那些舍不得花钱买鞋的人都想试试。

顾客们蜂拥而至,把店铺围得水泄不通,鞋子很快就被抢光,连石秀君都懵了。

直到现在,中国的鞋子也很受欢迎。

石秀君的店铺只有10平米,但每天能批发出一百多箱鞋子,大约2千双。

很多老客户隔几天就会来这儿进货,5箱5箱地买,两天就能卖完。

眼前这个非洲女人就是石秀君的老顾客,她说,中国鞋子很好穿,质量好,价格又划算,自然不愁销路。

在卡利亚库,和石秀君一样卖鞋的商人有很多,他们都能感受到坦桑尼亚对中国人的热情。

这个男人叫姚少青,来自福建,已经在卡利亚库卖了几年的鞋子,由于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他想建一个自己的工厂,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

起初,他以为在当地开厂很麻烦,后来才发现,坦桑尼亚对中国的政策非常友好,不仅程序简单,而且许多方面都免税。

而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当地人看来,中国人就是财神一样的存在,到哪里哪里就能发财。“那时候都是矮房子,你从飞机上面看下来,你看到的都是个铁皮瓦一样的,你根本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后来中国人过来越来越多,实际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姚少青的店铺只有4平方米,狭小的空间里挂满了款式多样的鞋子,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水晶鞋、真皮鞋、塑料鞋等都有。

大部分鞋子的批发价格很便宜,最便宜的折合人民币一双3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贫困的非洲人来说,这也是相当便宜的价格了。

即便这样,店铺一年的总销售额也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由此可见销量的巨大。

可以说,中国制造几乎承包了坦桑尼亚人民的双脚。

当然,除了卖鞋,一些中国商人还在做百货生意,李老板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浙江人,2005年来到坦桑尼亚,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他的店铺卖的东西很多,钟表、花饰、相框、装饰画等等。

不仅赚了很多钱,也见证了当地的巨大变化。

他发现,随着坦桑尼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的购买力也在提高,像装饰画这类非必需商品,在以前毫无市场可言,但现在,人们对装饰品的需求增多,还有一些顾客开始追求更高端更有品位的商品。

李老板还发现,中国人的一些优秀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

当地人

以前他聘请的非洲员工都有个习惯,每次发工资后就会吃喝玩乐、尽情享乐,等到没钱了再继续上班,他们跟大多数当地人一样,有钱就花掉,没钱就挨饿,根本没有存钱的意识。

在中国人的影响下,他们也逐渐开始存钱,改变了以前的消费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卡利亚库,为当地的市场创造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

为此,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深怀感激,一些民间组织也在促进中坦双方的友好交流,甚至把中国的红灯笼挂在墙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是中坦友好协会,会长约瑟夫非常喜欢中国,他的父亲曾是驻华大使。

约瑟夫跟随父亲在中国待了9年时间,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因此,他创办了这个友好协会,为一些在坦桑尼亚的中国人提供帮助。

比如移民协助、工作许可、处理矛盾纠纷等。

约瑟夫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友谊“2014年的一份特别调查报告显示,坦桑尼亚人最喜欢的外国人就是中国人”。

在中国时,约瑟夫还结识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非常善良,像父母一样照顾他。

约瑟夫牢牢记着这份情谊,把他们叫做“中国爸爸和中国妈妈”。

几年前,为了促进中非文化交流,这对中国夫妇决定在北京建一所非洲博物馆,约瑟夫知道后,不仅提供了很多帮助,还亲自到现场参加了开馆仪式。

虽然现在“中国爸爸”已经去世了,但约瑟夫对中国的情感始终没变,更加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两国的民间交流与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协会里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和中国有一些渊源。

约瑟夫的秘书查尔斯也曾去过中国,还在中国拿到了硕士学位,如今,他已经是坦桑尼亚著名的经济学者,在当地一所著名大学任教。

查尔斯说:“我很自豪在中国上过学,中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我收获了很多。”

在中国城市中,他对北京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记得那天是9月30号,国庆节的前一天,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笑与自豪,这种幸福感是装不出来的。

协会人员对中国的这份热爱,也体现在办公室里。

中国挂历、茶叶、汉语随处可见,到处都是中国元素。

比如,在约瑟夫的办公室里,就挂了一幅很大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一带一路,全球动力”,这是中国重庆的朋友送给他的,之所以挂在墙上。

是因为约瑟夫很欣赏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他说:“这就像过去的丝绸之路,这是对坦桑尼亚是非常好的倡议。”

在办公室的窗边,还挂着一串红灯笼:上面写着“天涯若比邻”。

约瑟夫很喜欢这句中国诗,它很好地概括了中坦两国的关系:再高的山,再深的海,,都隔不开最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