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在这看似简单的
三个数字背后
有一群人分秒相守
他们便是指挥调度民警
一根电线话
如何守护万家安宁
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
指挥中心指挥一室民警闫石
第一次值班后睡了一天
我叫闫石,今年39岁,2007年4月来到指挥中心,成为一名指调民警。
在这之前,我是一名治安警察。
治安警察处理的是具体的事,如果这叫“冲锋陷阵”,那么在110,我要做的是“排兵布阵”,肩上的责任比以往更重了。
还记得在110值的第一个班,电话每响一次我的心就猛跳一次。
我不知道电话那一端面临着怎样危急的情况,我害怕因为自己的指挥不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我快速又严谨地处置着每一起警情,在电话里与时间赛跑,神经紧绷,一个班值下来十分疲惫,回到家后蒙头睡了一整天。
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战友,我的领导,他们陪伴着我一路走过来,15个年头过去了,我和110一起在成长。如今,再复杂的警情都能从容处置。
每一起警情
都牵着我的心
110指挥调度岗位特殊,不同于刑警冲在一线与犯罪分子面对面斗争,也不同于社区民警走到人民群众身边调解纠纷,解决困难。我们与报警人之间全靠一条细细的电话线相连。
这线,是希望线,更是生命线。
通过这条电话线,我倾听过轻生者诉说对生活的失望,被害人控诉对遭遇的不平,求助者孤立无援时的绝望。
通过这条电话线,我成功规劝轻生者重拾希望,替被害人伸张正义,帮求助者摆脱危机。
还记得3年前一个初夏的傍晚,我接到一名公交车司机报警,称驾车行驶至采油二厂楼区时,车内两名男性乘客因让座问题发生斗殴。其中一人胸部被刀刺伤,120正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请民警快点赶过去。可是,当我们的民警到达现场时,嫌疑人已经逃离。因为双方互不相识,嫌疑人身份不明,案件侦办陷入僵局。
不久,指挥中心再次接到举报:在会战小区一居民楼前,一名醉酒男子吹嘘刚刚在公交车上将人捅伤,身上可能还带有刀具。
我听出报警人的声音在颤抖,我告诉她不要怕,民警就在附近,马上到。仅用了3分钟,出警民警通过对讲机向指挥中心反馈:已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此时医院也传来消息,伤者因治疗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的心才放下。
每一起警情,都牵着我们的心。电话那端,是否化险为夷,伤者是否得到及时处置,嫌犯是否被绳之以法?这些问题哪怕是在下班后仍会在脑子里反复回想。每次上班,必会查看自己处置过的特殊警情的回馈,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安抚黑暗中的无助
一声“谢谢”温暖至今
作为一名指调民警,除了迅速处置警情,也要学会安抚。
2021年年初的一个傍晚,我接到张女士报警,称自己患有抑郁症,发病时有短时失忆症状,只能提供姓名,忘记了家在哪儿,也不能提供亲属的任何信息,现在独自一人在商场里,又无法提供是哪个商场。商场已经关门,找不到工作人员,无法离开,周围一片漆黑,十分害怕。
在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下,我一方面对求助者个人信息进行研判,力争找到亲属联系方式;另一方面安抚张女士的紧张情绪,和她聊天,引导她寻找出口。经过10多分钟的引导,她终于找到商场一处开启的窗户,呼喊商场外的路人。最后,通过路人提醒,得知张女士所在商场具体位置,我立即指令巡逻警力前往商场。在这期间,我一直与张女士保持通话,帮助她战胜黑暗的恐惧,直到民警来到她身边。
几天后,她又打电话给指挥中心,执意要找到当天值班的民警,就是为了向我说一声“谢谢”。
这一声“谢谢”一直温暖着我,也温暖着指挥中心每一个人。
在110值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中秋节的元月,除夕夜的烟花,元宵节的灯火,都与我们无关。一个班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每一秒,我们心中都关心着万家平安。
记者采访闫石当日,他不停地咳嗽,把口罩戴得严严实实。同事说他感冒了,去医院开了药,不想请假,又怕传染给他们,连饭都是一个人躲在一边吃。在处置警情期间,同事悄悄将水杯送到他旁边。
他何尝不能把工作放一放
难受时躺一躺
就因为他是警察
身后有万民要守护
唯有坚守……
记者 沈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