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寿安/文

巡塘镇位于无锡南乡华庄原巡塘村似长方形半岛上,是建于民国早年的近代工商乡镇。巡塘镇东连棠甘河,西到庙桥港,与众多小河连接。民国二年(1913年)乡贤钱凤书(新安乡行政局长)在华庄巡塘村沿河规划建镇,是农耕社会在无锡率先过渡进入近代社会的乡镇。

巡塘桥橫跨镇南巡塘河上,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是一座拱形金山石桥,桥高约三米多,宽二米,跨径五米,两侧桥坡约六米左右,桥东楹联书“终古临流赋卧虹 至今题柱怀司马”,西桥楹联“涟漪原接棠甘河 厉揭休吟抱苦诗”,桥洞内壁砌了两块石碑,碑文了记载了年代和捐资人姓名,匠人巧妙地将它保存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巡塘桥(朱晓光 摄)

巡塘桥的轮船码头,有火车站工运桥堍的便民轮船局的鸿云轮船,每日来回客班,经北桥、中桥、南桥、东绛(土夅)、长旺桥、庙桥、巡塘镇、杨桥、棠甘渡至周谭桥。镇上的班船,早上从巡塘镇船坐满开出,可载旅客约近二十人,每日一班次,下午返回,多至每日二次(看季节),也有小客船,其动力为人力和风力,摇橹、拉纤和扬帆。在南门大运河曹王泾处,河面开阔,那里有尚好的古纤道,船夫上岸拉纤,有风即可以扯蓬(扬帆),班船票价低廉,乘搭方便。陆路交通方面,北距苏锡公路不远,有塘铁桥车站,东去华庄、新安、望亭、苏州,西去东绛、中桥、西门。巡塘镇的汽车、轮船、板船每日人流往返不息,农产品到城里去,工业品到农村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往返和货物的运输,繁荣了城乡物资的交流。

镇上有碾米厂、油饼厂、面粉厂、茧行,还有砖瓦石灰行、柴爿行、麻袋店等。有米店、洋货店、药材店、绸布店、山货行、杂货店、酒酱店(烟酒)、竹行、茶馆店、面店、饭店、豆腐店等各种商店,打铁店、栈房、混堂、理发店等,新兴诊所、邮政代办所和救熄会也样样俱全。集市上有粮食、蔬菜、农副业品(茧、麻线、渔网、草布)、鱼、虾、鸡、鸭、猪、羊等买卖,十分热闹,工商业兴旺,闻名南乡。

巡塘桥堍河旁码头的茧行,是镇的工商业主柱。南乡农村祖辈户户养蚕,蚕结的茧是农户副业收入来源。蚕农(女)在春、夏二季养了蚕结茧,都要来巡塘镇卖茧。茧行是蚕农与缫丝的中间商,茧行工人筑灶烘茧杀蛹打包,每包一市担(50公斤)鲜茧烘成干茧需用硬柴九十至一百市斤,工人要运进仓库用袋打包,每包五、六十斤,然后搬运、储存,销售搬运上船。各地缫丝厂来茧行采购干茧,将茧包运回,一年四季巡塘桥码头,驳船来往频繁(冬天淡季),茧行收益巨大。茧行在蚕茧大年(丰收),故意压低收购价钱,剥削蚕农,广大蚕农就会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旧时无锡养蚕场景(来源:无锡旧影)

镇上的酒行是无锡烧酒(白酒,正名粞米酒,又叫糟烧)的集散地。烧酒价廉物美,深受工农大众喜爱,它是南门乡下众多烧糟大户酿造,成为苏南白酒生产基地,每年生产二万余担,类似家庭工业生产,自产自销,外埠东至常熟、苏州方向,西至常州、宜兴、镇江,北至江阴、杨沙等地,有的穿越太湖去浙江售卖。酒行的开设,方便了烧糟大户烧酒的产销,免去长途跋涉自找客户奔波,巡塘河酒船川流不息,节省了烧酒销售运输成本。到民国六年(1917年),无锡才有创设红粮酒坊制造白酒,散布在城区四乡,大渲囗陆义徳创办陆同和酒坊等共有十八家。以后城中也陆续开设酒坊,在北门大桥(莲蓉桥)堍(运河)麻饼沿河中段小邾弄囗,近十间的过街棚大酒行,有潘德润(抗战胜利后,无锡参议员,住河绛里)开设的润大酒行等数家,是无锡城中酒业经营集中地方。

街上的商店都是一开间的土木平房,淸一色的推槽板门面,夫妻家庭店居多。镇的经济是以工带商,带动农村消费,有工农业关联的柴爿行、麻袋店(坊)、石灰砖瓦行、竹器农具店(蚕台、蚕匾、鱼网)、打铁店等,日常生活的酒行、米店、摇面店、山货行、洋货店(百货)、绸布店、药材店、杂货店(炊具、香烛等)、酒酱店(烟酒)、斩肉店、菜行、豆腐店等。日常生活的还有栈房(旅馆)、茶馆店、混堂(浴室)、剃头店、小饭店、面店等,另有新型的救熄会、邮政代办所、诊疗所和镇公所。

其中米店主要是调剂农村粮食的需求和居民供应,以甲地所有所多的,供给乙地所无所少的。无锡农村粮食是自给自足的,遇到青黄不接和灾荒粮食歉收,有的穷苦农民、佃户、长工,得不到亲戚朋友接济,没有社会公益,只好用糠、麸、野菜过日子,巡塘镇一带的开明人士,到米店购买大米,有米店换成盖章的5斤、10斤的米条发放救济,称之“施米”,今已鲜为人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巡塘俯瞰图(泱波 摄)

镇上茶馆店和面店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巡塘镇水陆交通便利,茶馆店有来自四面八方带来的外界的消息(镇有报纸),再也不是闭塞的地方了。旧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穷人多,但积少成多,茶馆每天满座,卖瓜子的小贩频繁。那时是没有演戏的,只有婚丧喜庆的乐器享受,或者劳动时唱唱山歌。镇上有了栈房(旅馆),说书先生(评弹)经常来跑码头、赶场子到茶馆说书弹唱。

手揺面机替代了旧时面条的制作,省时省力,又快又好。揺面机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每天远近的乡民多前往购买,过年过节晚上还需加班。由此,镇上的面店,生意很好,人们上巡塘街,偶尔能到面店吃上角把钱的光面,是一种享受,如果添上三、四分钱一小碟的姜丝、咸菜毛豆等澆头,再来小的长竹勺,吊头二两烧酒,那就是写意到不亦乐乎、神仙过的日子了。

巡塘镇邮政代办所开了无锡农村乡镇的先例,百姓可以去寄信,与外界亲戚朋友互通信息、近地来往的信,“邮差”一、二天就能把信送到对方或本人家中。如果有收汇款需要,也可到邮局办理。

镇上救熄会有人抬救火水龙一部,私营震旦机器铁工厂制造,是两头半圆形的木桶,内部左右装置金属帮浦(铜活塞),上中间有木制杠杆,人们在两面,用力上下掀抽,水从麻帆出水带压力喷出,射程高达约10米样子,当地的砖木平房发生火灾,有了安全保障设备,巡塘镇救息会是无锡农村第一。

南乡农村是民风纯朴的农耕社会,除偶尔有盗贼深夜去大户人家墙下“掘壁洞”偷窃外,一直相对平安。日寇陷锡后,巡塘镇周围就发生了三起凶杀大案,震动无锡,引起社会关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天,塘铁桥高巷上黄姓大户的妯娌两寡妇间有矛盾,妯雇凶在夜间,将娌浦影柳从塘铁桥鸦片馆刼持至梁塘桥,捆绑推入河中。案情查明,城中警、军、政敲诈妯,妯变卖田产,平息了杀人偿命的牢狱之罪。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节前,梁塘桥戴家坝戴姓姪子戴阿兴谋财害命,连杀亲伯母家5人,因为阿兴父行贿当局,未受到制裁,解放后,枪决于梁塘桥南的浜斗小坟处。再有就是在巡塘镇街拆建前的百岁老人(女)家,对门店铺里,倪加科人(倪家窝)在店门里开枪杀人,吃官司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出狱,后把自己的房子拆建到塘铁桥黄巷上女儿家一起生活。

镇的节场日期,有镇公所看时节买卖小猪而定,称之“洛娘”(音),农村把养猪当作家中重要收入,所以街上把捉(买卖)小猪看作是重要事情,那天镇上定为节场。但更为闹猛(热闹)的是南乡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要去烧香浜上岸庙里烧香。那日,巡塘镇各个店铺,尤其杂货店(香烛)、茶馆店、豆腐店(豆浆)、面店,很早就开门,小商小贩赶来摆摊、网船的新鲜鱼、虾等水产,农民的粮杂、蔬菜、农副产品、竹器手工杂货都来这里出售,街上熙熙攘攘,人肩摩踵,更加热闹。农村去烧香拜佛,木船是唯一的代步工具。由此,在烧香的前几天,就准备好农船,有的雇用班船,买好香烛,做好饭食(面衣饼、团子、煮白蛋)、茶水等。当日,大家很早,男人步行,妇女小孩、老残体弱的乘坐木船,烧香老太敲着铃铛、木鱼,发出“叮角,叮角,叮叮角”清晰的木鱼铃声和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念佛声,向巡塘桥摇去汇合出发。

镇北向的乡民,喜欢举石担,甩石锁,舞刀弄枪。自从建了繁荣的巡塘镇,香船都要在巡塘桥聚头去烧香,北向的习武之人也在清晨划着桨船凑热闹,前往巡塘桥去拋石锁表演,许多等待观看的百姓和香船,早早在桥洞两岸边守候,“船靠边,靠边”,有人在招呼,两面桥坡上站立了许多人,桥面上无人逗留,大家都等待抛石锁船的到来。大约七、八点钟左右,来了!来了!一条狭长的扁船,名“蚱蜢船”(轻巧的船,几个人可以抬、掮行走)远远的由北向南左拐,快速的向桥洞驶来,船上共有八人,都有功夫,身着深色“短打”服(民国男姓时行穿长衫。穿中式衣裤称短打),扎头巾,对衣,大裤脚管,腰束宽布带,脚穿圆口布鞋,一副武人打扮,十分威武。船头铺着草垫,一个师父,神气地站立在上面,双脚略分开,前面放一具约有十几斤到二十斤样子的石锁,舱内也有草垫,左右各坐三个桨手划船,船尾坐掌舵的。随着桨船快速划来,河水波动,在河边的香船都随之摇晃,香船上有的人站了起来,岸上、水上都兴奋地喊出“嗬!嗬…”的叫声,桨船驶近桥洞前,船头上的师父,抓起石锁用力提起,向桥面上空抛了过去,桨手们用力加速划船,进了桥洞,又急速驶出了桥洞,抛锁师父,抬头仰望,桨手们也个个抬头看着石锁,掌握船速,石锁不偏不倚在船头上空,落在师父头顶前上方,他快速伸手,抓握住石锁,曲肘接住,后用力提掖,以防冲击船头,稳稳地把石锁放在草垫上。这时,船头下沉,船尾翘起,前后摆动,桥洞这面的香船,也随之波动。水上、桥坡上、岸上的众乡亲,全都拍手鼓掌,一片叫喊声“好!好!…”。桨船前后起伏,远远的拐弯向北往烧香浜去了,众香船都跟随着波浪,慢慢地平息下来。巡塘桥三月三抛石锁的表演,是无锡南乡民间的一种绝技,自抗日战争无锡沦陷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