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什么?在不同的时代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最早可追溯到汉字的起始状态,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屹立于世界文化宝库的巅峰。在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总能想象到古代文人那种洒脱不羁、泼墨写画的风采,想象到《兰亭集序》给我带来震撼,以及独特的书法之美,想象到那份傲骨凛然、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骨......

但一说起现代书法,就不得不提起康生和郭沫若二位大家。这两位同为建国初期,我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但却在一些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声名鹊起

郭沫若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上,除去鲁迅之外郭沫若往往是不得不提及的存在。当然郭沫若的才华,也配得上这个评价,在很多和文学有关的行业里,几乎都能看到郭沫若身影,他有点儿像苏轼,在书法艺术上被人评价为‘郭体’。由此也可见,郭沫若才华之深浅。

但是即便如此,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完全没有一点儿瑕疵。在书法问题上,他得到了同为书法家的康生的嘲讽,在一次康生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的强。”康生虽然没有公开表述出来,但就这样郭沫若和康生的书法之争,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生

书生意气

作为同一代文学大家,康生的一生也可算是一段传奇。出生于官宦世家,虽说祖辈们都是明朝遗老,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但家境富裕,康生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富二代。受父辈们的影响,康生从小就博学多才,比一般的小孩都要聪明许多。前面说了康生的家庭富裕,但不仅仅如此,他的父辈都是古玩爱好者,很小的时候康生就根据一些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

优越的家庭环境和长辈们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勤奋,康生年轻时就声名鹊起、卓尔不群,对于书法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看法和见解。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功力深厚,行书、碑文、楷书、草书都有涉及,笔力雄浑苍厚、入门三分,颇有几分颜筋柳骨的感觉,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诸书皆能”。

少年得志,康生身上那股书生意气一直伴随着他。他有着自己对书法的认知和看法,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就乎到了一种狂信徒的地步,康生对于书法艺术认识很深。他在参加革命的时候,在艰苦的敌后条件下,仍不忘记练习书法。甚至在一次被捕之后,康生甚至用自己的书法保了自己一条性命。在此,也可见康生书法底蕴之深厚。

如果说书法是康生的左膀,那么国画就是他的右臂。对于国画的喜爱是不亚于书法的,曾自称自己是“鲁赤水”,寓意自比书画大师齐白石。只是他书法上的左右开弓的绝技太过惊人。所以这才名声不显。

文人执着

执着是什么?我想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许是一段经历中的坚持,或许是自己觉得努力没有白费,称之为执着。我想很少人把它与信仰放在一起,因为信仰太高大,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

你或许曾为很多人感动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疑问,艺术家的执着是什么?在我看来正是他们对于文学和书法见解,这点是每一个文学家或者是艺术家都会拥有的执着。康生之所以看不起齐白石和郭沫若,这正是一种他身上那份执着的体现。这份执着,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们用生命和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东西真的可以让人用尽一生去追求,去守护,去创新,然后把这份一生的积累传承给下一代,留下自己的作品,任凭后世评说。我想这正是他们这种人的精神境界超乎常人的地方,康生如此,郭沫若和齐白石也是如此,我国的历代文人雅士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作品

正是这份执着,让中华民族从蹉跎的岁月中走去。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古国、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若没有这份坚持与守护,我想现在的很多事都不一样.....

文人相轻

首先,我不认为文人相轻是贬义词。即便是苏轼与苏辙这对亲兄弟的笔下的风格都是迥乎不同。对于文学,苏轼和苏辙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就好比馒头和面包,对于我们而言,可能馒头更加可口一些,可对于西方,面包自然是他们餐桌上必不缺少的主食。

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与其不如说是一种竞争,一种互相激励的手段。太多太多的人像伤仲永一般,年少成名再到最后的泯与众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需要人们静下来,用心钻研,才能从前人的道路走出更多的痕迹。

康生书法

康生和郭沫若都曾写过同一首诗歌,这首诗歌便是咏梅。这是二位大师唯一一次的登台较量,可算是二位大师巅峰之作。有人曾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成与败,但在我看来有些欠妥。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受一些外界影响等等。

在我看来,两个人既然艺术风格不一样,就完全没有孰强孰弱之分。郭沫若的优美与稳重,康生的复古与创新。这些都是两位大师对于世界的贡献,是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世界的文化瑰宝。美的方式很多,阳光灿烂是美,乌云遍布是美,茂林修竹是美,金色麦浪是美。美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人能真正意义上去定义美的存在形式。

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就缺少了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美,或许我们应该宽容些,爱护些,这样世界才会更多美的存在,美的价值才能无限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