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它会带来口臭、会传染给他人,给感染上的患者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

它还会导致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胃癌,给患者带来健康上的危害。

目前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约为50%,可见幽门螺旋杆菌在生活中相当常见,需要我们花费心思来预防。

本文包含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治疗用药方案、传播方式、预防方式、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这五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次性为大家讲清楚,说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有什么症状?

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1)胃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

(2)慢性胃炎,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

(3)可能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患者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

但也有许多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只有进行体检才能发现。

这时候就有朋友会问,既然没有带来任何不适,那么不治疗也可以吗?

我们建议,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如果没有症状,不想治疗也可以暂时不治疗。注意,是暂时不治疗。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并非无害,如果感染的时间久了,肯定会伤害胃部。所以长期不治疗并非明智的选择。

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认为,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幽门螺旋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无症状者也应进行根除治疗

但是对于以下高危人群,只要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即使没有症状,也必须进行治疗:

  • 有萎缩性胃炎的;
  • 有胃癌家族史的;
  • 有不良生活习惯:酗酒、抽烟的;
  • 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的。

二、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如何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是全球都面临的重要难题,幽门螺旋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低。

所以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出,推荐使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PPI+铋剂+ 2种抗生素)作为主要治疗方案。

PPI: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等。

四联方案中包含的2种抗生素的组合用法共有7种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传染的?

(1)口口传播

共用同一碗筷、情侣之间接吻及家长将食物咀嚼后喂食小孩都可传播幽门螺旋杆菌。

(2)粪口传播

食用、饮用了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井水等未经处理的水。

(3)医源性传播

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或污染的器具密切接触,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设备等。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人感染,其他人也可能会被感染,所以如果家人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全家人都应进行检查。

四、如何预防?

既然已明确传播途径,那么从途径上预防就能很好地控制住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1)居家:

  • 即使是家人,也要有自己的碗筷,尽量避免混用,吃饭时准备一双公筷;
  • 避免咀嚼胃食小孩;
  • 食用来源正规的干净食物、水;
  • 饭前便后勤洗手;
  • 烹煮食物时彻底煮熟,利用高温消毒。

(2)在外:

  • 与人聚餐时选择分餐制,避免大锅饭;
  • 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和水;
  • 不去不正规的诊所,保证医用工具是消过毒的。

五、幽门螺旋杆菌的终点是胃癌吗?

并不是,虽然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但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中,只有3%~5%的患者最终罹患胃癌。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是从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到胃癌的发展路线。

幽门螺旋杆菌可造成黏膜慢性炎症,反复的损伤造成腺体枯萎,进而导致胃粘膜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反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黏膜萎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增大。

黏膜变薄,新生的上皮肠化。肠化生被认为是胃粘膜对长期不利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并且在再生过程中异源增生的肠上皮进一步异常发展,形成非典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紊乱,最终发展为胃癌。

个人基因敏感性、体质、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进展,所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走向胃癌,只有长期反复感染,放任不治疗,才有可能导致一步步恶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