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导弹之父)、钱伟长(力学之父)、钱三强(原子弹之父)、赵九章(卫星之父)、彭恒武(氢弹之父)、王大珩(光学之父)、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是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普通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大牛”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他就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
叶老先生桃李满天下,为新中国培养了79位院士;23位“两弹元勋”中,有一半是他的学生。然而,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却在六七十年代突然销声匿迹,时至今日也很少被人提起,实为一件憾事。为了让大家记住他的名字和事迹,所以这一篇文章,便是关于他的故事。
神童
1898年,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黯然落幕。这年夏天,叶企孙出生了。叶家是上海的书香门第家庭,父亲叶景沄乃清朝举人,也是上海有名的教育家,曾奉清政府之命赴日考察教育,归国后创办了西式学校——敬业学堂。
叶企孙深受父亲影响,从小熟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对西方科学文化亦是涉猎广泛,可谓学贯中西。13岁那年,他考入清华学堂,成为这所名校的第一批学子。只可惜时局动荡,入学没多久爆发了辛亥革命,他只好跟随父母举家搬回上海暂避。
15岁那年,叶企孙再次考上清华,智商之高可见一斑。即使是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园,他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国学大师吴宓比叶企孙大四岁,俩人是一个班的同学,回忆当年往事,吴宓还忍不住地夸赞,说:“他年纪虽小却极有天赋。”
不过,叶企孙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呆”书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那时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身为中华儿女的叶企孙,心里始终憋着一股闷气。他看到洋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国人却仍在酣睡时,意识到中国如此落后的原因,是科学技术不如人。
自此之后,他便开始专注科学方面的知识,创办了清华科学社,并制定了“不谈宗教、远离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实求学、切实做事”的行为准则,一心要把全部的心血投入科学探索,以图未来强国富民。
1918年,叶企孙被录取为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物理大师、诺奖得主布里奇曼,用2年时间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段时期,是近代物理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叶企孙科研生涯中的辉煌时期。
1921年,叶企孙和导师合作,测出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普朗克常数——的准确数值,年仅23岁的便登上了科学巅峰,享誉科学界。“叶企孙”这三个字,也被载入许多经典物理学著作中,成为中国科学家第一人。
作为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倘若叶企孙留在国外发展,等待他的将是大好前途。或许有一天,他也会像自己的导师一样,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享受世人的瞩目与赞美。然而,他却放下这一切,回到了那个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祖国。
这一年,叶企孙25岁。
学成归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人们的生存尚且是一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会思考这个国家的科学何去何从呢?可以说,那时的中国科学领域,就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荒原,没有科学思维,缺少科研设施,甚至连老师和学生都是稀缺。
尽管如此,叶企孙还是回来了。1925年,叶企孙加入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副教授,不久又接过物理系主任一职。虽说是“物理系”,其实没几个学生,老师更是少得可怜。物理系第一届学生只有4人,前三届加一起总共才7人,所有的课程都是叶企孙一人讲授。
可谁也没想到,叶企孙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为清华大学网罗了一批知名科学家,开创了清华物理系的辉煌。有一回,冯秉铨(电子学家)和其他几个同学去看望叶企孙。叶企孙留他们吃完饭,席间略饮了一点酒。微醺之际,叶企孙说:“我教得不好,对不住你们,但有一点问心无愧,我请来的老师个个比我强。”
叶企孙竭尽全力广纳人才,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开山祖师”)是第一个被他聘来的教授。当时,吴有训还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叶企孙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仅高薪聘请,而且举贤自让,把理学院院长的职务让给了吴有训。
叶企孙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清华的教授们,但关于聘请华罗庚这事上,他却遭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反对。当年,华罗庚只是一个初中学历的庶务员,叶企孙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员,让他给大学生们讲授微积分课程。几年后,他又将华罗庚派往剑桥深造,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大数学家。
如果说聘用吴有训、华罗庚是求贤若渴,那么培养李政道则是因为珍惜人才。1945年,叶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授课,发现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总是埋头看自己的书。于是,他便有意让这名学生回答问题,没想到竟能对答如流,逻辑清晰,让他感到十分惊奇。
再一瞧,他看到居然是电磁学高级课程,更让叶企孙吃了一惊,便对他说:“你以后不用来上我的课了”。这名学生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李政道,叶企孙认为,以他出类拔萃的理论水平,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无非是浪费时间。后来,国民政府要推荐两人去美国读博士,叶企孙力荐李政道。那时的李政道,还仅仅是一名大二学生。
爱徒之死
1926年,“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在抗议游行的学生队伍中,也包括叶企孙的两个学生——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和韦杰三。不幸的是,韦杰三在游行中身中四弹,惨遭杀害,鲜血溅了王淦昌一身。当晚,王淦昌怀着悲痛的心,向老师传达了这个噩耗。
熟知,一向温文尔雅的叶企孙竟发了怒:“谁叫你们去的?简直糊涂透顶!我们国家受人欺凌,你们难道不明白为什么吗?倘若我们国家仍像汉唐那般强盛,又岂会受人欺凌到今天这个地步!你们要明白,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只有靠科学,才能挽救民族于水火……”说罢,叶企孙掩面而泣,不能自已。
在国家危难之际,民众疾呼能够唤醒沉睡的百姓,这一点叶企孙不是不知道。可这些学生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倘若皆如韦杰三般白白赴死,国家复兴何时才能到来?韦杰三遇难后,更令他痛心疾首的,还有他最疼爱的弟子熊大缜之死。
1938年,熊大缜取得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并且即将与恋人结婚。可这年4月的一天,熊大缜突然向恩师辞行,说德国不去了,婚暂时也不结了。原来,眼看着华北日军肆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亡国奴的耻辱深深刺激了熊大缜,他要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
叶企孙愣住了。民族大义面前,他自是知晓,不应该拦着熊大缜;可他若能去德国留学,日后必成大器。叶企孙沉思了好几天,却找不到一条有说服力的理由阻拦爱徒,只能任由这个栋梁之才离开。临行前,叶企孙告诉熊大缜:“你放心过去吧,如果有什么需求,一定要及时告诉我!”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熊大缜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抗日军民制造地雷、炸药、无线电台,还率先研制出了国内首款“反坦克地雷”,成为根据地鼎鼎有名的兵工大王。如今,《地雷战》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却不知熊大缜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然而,就在熊大缜为抗日呕心沥血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灾难来临了。1939年4月,国共关系突然恶化,由于熊大缜曾与国民党考察团有过接触,且全程用英语交流,结果被污蔑为“国民党特务”,惨遭杀害。
噩耗传来,叶企孙几乎瘫倒在地,可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他也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在日军的严格管控下,秘密向根据地提供制作炸药所需的原材料,支援抗日斗争。但是,他从未忘记为爱徒熊大缜申冤,最终为自己蒙冤埋下了伏笔。
含冤而逝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本是叶企孙大展宏图之时,一场灭顶之灾却突如其来。究其原因,还是熊大缜那件“特务案”。
“文革初期”,熊大缜“特务案”被重新翻了出来,作为他的老师,叶企孙自然难以独善其身,被污蔑为“特务头子”。1967年6月,年近七旬的叶企孙被揪斗、关押,长时间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使他一度精神失常。1968年,叶企孙被正式逮捕,期间受到了8次连续提审,人格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一年后,由于没有证据表明叶企孙是特务,他被释放回北大,但身上仍然背着“特务”的帽子,受到监视和打击。家被抄了,工作停了,薪水也没了,原本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这时已是百病折磨,腰都弯成九十度了。
他一生未曾婚娶,故膝下没有儿女,吃饭都成了一个大难题。那时候,人们总会在清华大学附近的街上,看到一位佝偻着腰的老人,面色凄惶,向路边的摊贩讨饭吃。偶尔有学生认出他,叶企孙总是摆摆手赶他们走,生怕自己拖累了学生。
那时候,侄子叶铭汉(工程院院士)常去家中看望叶企孙,却从未听到叶企孙抱怨过命运。叶铭汉说:“叔叔从未向任何人表示过他一生很悲惨,好像这个世界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遭遇淡然处之。”
1977年1月13日,饱受病痛折磨的叶企孙,带着遗憾在家中离世。故人已去,但活着的人仍无法平息内心的愤慨。从这天起,侄子叶铭汉便踏上了为叔叔平反的漫漫征程。1986年8月,叶企孙、熊大缜终于获得平反,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才被写入史册。
天下桃李,悉出公门。我们熟知“三钱”和“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也以荣获诺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为傲,却忽视了“大师中的大师”——叶企孙。对这样一位大师的遗忘,是我们的损失,也是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