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发生地震之时,远在中亚,也在爆发一场社会地震。
2万名暴徒袭击之下,阿拉木图的秩序,轰然崩塌。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一改往日“妥协者”的姿态,铁腕下达命令:向恐怖分子开火无需警告。
铁血之下,哈萨克斯坦,能回归平静吗?乱局之外,大国正上演着怎样的博弈?
秩序的撕裂,根源是文化的撕裂,但直接诱因,便是地缘的角力。
我们不得不说:中亚这块地儿,太重要了!
重要到纳扎尔巴耶夫靠着在美俄等大国间,赚取地缘利益,即可稳固统治哈国30年不倒;
重要到大国博弈的剑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刺破这里的平衡。
连这位精通中文、英文、俄语的托卡耶夫总统,也不得不放弃了长袖善舞的平衡术,转而诉诸国家暴力机器——这是果决的,也是理智的,当然,也是不得已的。
但托卡耶夫的铁腕,却终究,挡不住两道暗算!
这两道暗算留下的文化伤口,也必须得靠时间,慢慢愈合。
第一道暗算,是文化舆论的暗算。
哈萨克斯坦的暴乱,因何而起?真的会因为8毛钱油价上涨吗?
8毛钱,引发一场动乱,这样的说辞是荒诞的、不审慎的、避重就轻的。
本质上,这是舆论场上的巨雷被引爆后,引发的巨震。
请注意,舆论暗算是因,街头暴乱是果,主次是不宜颠倒的。什么意思呢?
早在这场暴乱爆发之前,哈国网络上对哈国官方的攻击,便已经大肆蔓延、甚嚣尘上。如果关注哈萨克斯坦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数月前,哈国散播的、针对中国的谣言。
让我说得再明白一些,对于哈萨克斯坦既有秩序的抹黑,早已在网络上蓄积。
网络上,也是有斯德哥尔摩效应的。抹黑的话说了一万遍,就必然有人真的相信了抹黑。
更不必说,脸书、推特等西方社交媒体,“自由媒体”和“海外人士”,刻意放大消极情绪,对哈国舆论的失控,推波助澜。
第二道暗算,是暴力文化的暗算。
2万名暴力分子,使用武器发动攻击,并且制造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哪来的枪?哪里接受的培训?哪儿发动的组织?如何突然生出这样激烈的暴力文化?
连托卡耶夫也对此难掩震惊:
“他们的行动表明,对几乎所有州府的军事、行政和社会设施都有明确的攻击计划,行动协调、战备程度高、而且野蛮残忍——
似乎有一个指挥中心参与了他们的训练和领导!”
我必须得多说一句:任何有组织的暴力,都不是猝然发生的,其背后,都是精密的计划、缜密的演练、熟练的操纵。
此前发生的颜色革命自然是这样,而哈萨克斯坦这次暴乱也不例外。
从组织行为学上说,没有组织的暴力行动,一定是无法形成规模的,这就像原始社会部落扔石子一样。
那么,最直接的黑手是谁?幕后的组织者是谁?
我不能武断地给出答案,恐怕也是找不到直接证据的,但捕风捉影的猜测,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黑手不在西方,还在哪儿呢?
铁腕的行动,就像是绷带,可以压制住伤口流血,但伤口仍然存在。
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舆论和暴力的暗算,仍潜伏在社会的角落里。
社会毒瘤的诊治,不是一时之功,这场黑天鹅式的混乱,是哈萨克斯坦的一次大考,但也是浴火淬炼的起点。
时代或许在提示哈国:是时候放弃对西方的幻想,未来,该走向东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