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说2020年的武汉,痛彻人心,

眼下的河南,更让人心疼。
“涝疫接核”“疫雪奋战”

从2021年到2022年,

河南,真的太难了!

01

时隔数月,河南多地再次染疫,

新年元旦,洛阳新增1例确诊,源头不明。

随后几天,郑州、许昌等地陆续出现确诊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调呈多地关联特性,然而具体传播路径却错综复杂。

截至目前,河南高风险地区多达12 个,

截至1月9日12时,

河南累计报告本土确诊258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9天,河南疫情已扩散至3 省 9市。

更要命的是,本次河南疫情特点:

多点散发、聚集传播。

已初步排查出牌友、丧宴、家庭三条传播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号通告即刻发布:

  • 非必要娱乐场所暂停营业
  • 恢复离入郑服务卡点
  • 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 截至1月8日,河南全省157所高校已全部放假
  • 部分大型考试和实习实训等活动已暂停或延期举行
  • 春节期间严禁举办表演类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人跨年迎新时,

河南人迎来了开年的第一轮核酸检测,

伴随而来的还有暴雪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5日,小寒,

在刺骨的寒风中,

郑州人与防疫人员并肩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蹒跚学步的孩子们,

他们现在或许不明白今日一切,

但未来某天,会真心为这座城市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风中,高三学生排着整齐的队,

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着检测,

五个月后的今天,

必是利刃出鞘,威武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天后,

郑州迎来了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6小时完成1260万人核酸采样!

平均每小时210万人、

每分钟3.5万人、

每秒钟583人

如此高速,足可载入世界抗疫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疫这件事上,

河南人真是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惯了核酸检测的小编,

面对如此画面,仍然被震撼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人的自嘲,幽默中带着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头,是骑着电瓶车赶赴核酸检测的“防疫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便于市民检测,

防疫人员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了流动检测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防疫人员,

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城市志愿者,

数九寒冬,顶风冒雪,逆行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

河南各地医护开始驰援郑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省多地医护星夜集结奔赴郑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冬逆行,白衣执甲再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情此景,

不禁让人想起2021年,

那个泡在水里的夏天。

02

2021年7月20日,河南突降暴雨。

一个小时的降雨量高达200毫米,

什么概念?

相当于1小时内,把150个西湖倒进了郑州。

短短3天,河南把一年的雨全下完了。

目之所及,皆是汪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雨冲破屋顶,

高铁站秒变水帘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铁被雨水倒灌,

车厢里的人危在旦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亚洲病床数量最多的一家大型医院,

近万人被困其中。

需要呼吸机和心电仪的危重症病人们,

因断电,命悬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险情接二连三,

但河南人的大爱也在此刻迸发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

在淌过积水地段时,

一家三口全部坠入深坑之中,水没脖颈。

一位好心大哥伸出援手,冒着生命危险,

凭一己之力将母子三人全部救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被湍流卷入其中,眼看将被洪水冲走,

几位好心人全力配合将其拉起,

得以生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被困车中,

路过的好心人拼命砸窗,

终于将一家三口救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水如猛兽,

即使拼命握紧了车把手,还是被洪流卷走,

陌生的路人丢下手中的伞,

冒死将其拉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此刻,同甘苦共患难的郑州人舍小利顾大局,市内多家酒店非但没有坐地起价,相反,一起降价

6元钱一晚的青年旅舍,写满了情义无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铁站附近的电影院24小时开放,

没有循环放映的影片,

却让千人得以安置,

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胜却所有胶片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火速派出1800名消防指战员,携专业抗洪抢险装备紧急驰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这辆逆水而行的军车吗?

当被困一夜的灾民心中迷茫时,

这辆车带给了他们无限希望。

每当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便有说不出的心安和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滂沱大雨中,卫河决口,

战士们前赴后继,舍命抢修了70多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暴雨中“漂”了5天的小伙子,

在获救那一刻,放声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困群众看到消防员时,集体失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幕,成了2021年最辛酸也最温暖的的画面……

03

暴雨洪灾发生后的第十天,

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出现了。

整个河南再次陷入困境,

不夸张的讲,那是河南的至暗时刻。

先是防洪,再来抗疫,

然而,如此“涝疫接核”没能打倒河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第一轮到第三轮,

上千万郑州人积极配合防疫政策,

餐厅关闭堂食,许多公司居家办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分昼夜的核酸检测有序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务人员冒着40度的酷暑,

身背冰块加班加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晨一点的郑州,

医务人员席地而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核酸检测下来,

医护人员都是浑身湿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走暑热,迎来秋凉,

孩子们在疫情中渐渐长大,

小小的稚子排起长队,

端端正正地手持二维码,等待核酸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从2021到2022,

时代的这粒尘沉重地压在了河南人肩头……

进退维谷,举步维艰。

昨天,郑州一餐馆的停业通告让人泪目。

2021年6月10日,签订合同装修;
7月18日,试营业;
7月20日,遇洪水,停业;
7月26日,恢复营业;
8月1日,爆出疫情,停业;
9月3日,恢复营业;
9月份,受疫情影响生意惨淡;
10月份,努力经营,稍有起色;
11月1日,再受疫情影响;
12月份,鼓足劲头干,生意回升;
2022年1月3日,郑州又爆出疫情,被通知禁止堂食,暂时歇业。

这就是一年来郑州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回看本轮郑州疫情的流调报告,

最让人心酸的是一位52岁的大叔。

纵观轨迹,无一处不是为生计奔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6点半,

长达12个小时的工作强度。

就这样还找了一份商场的兼职,

晚上7点上班,10点半下班。

就连元旦三天假期也未见休息,

最长的时候,一天工作16个小时。

52岁,或许该畅想一下退休生活,

然而,他却是上为父母下为子女奔忙的“励志哥”。

很多时候,所谓的励志并非本意,实属无奈。

去年夏天的疫情中,

同样有一位奔忙的中年大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在洗衣店上班,

晚上在小区里当夜班保安。

不同的是,52岁的大叔或许家在郑州,

而这位中年大哥则是一位离乡背井到郑州打拼的异乡人。

这个世界充满多样性,人生际遇千差万别,

但努力活着,为了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常,

却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共同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贵的是,不管是河南人还是异乡客,

灾难逆境面前,守望相助,肝胆与共。

货车司机的张铭扬,主动采购食材,

驱车几十公里,为滞留的司机们免费送餐。

后备厢成了临时小厨房,

两大锅热气腾腾的糊汤面端上来,

暖了凉胃,热了心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一个90后饭店老板,在做完核酸检测之后,

赶制了60碗热乎乎的烩面,

送到了附近两个核酸检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评

一周后,或许将是浩浩荡荡的春运。

河南,中国第三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共 9936.6 万。

同时,它也是中国最主要的人口流出省份之一,外出务工人员高达 1312 万(和深圳常住人口基本相当),居全国第一。

地方上,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固始,拥有户籍总人口 180 万,每年都有超过 70 万的人外出务工。

作为第一打工大省,河南各地将要面临的是春节大量返乡人员流动带来的防控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此,河南当地政府发出倡议:

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不出省,省外返豫来豫人员和省内重点行业人员返乡实行报备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原大地,五千年史诗话辉煌,

纵有洪灾、疫情,雪雨风霜,

却相信,亿万人的光芒,终将荡平黑暗。

郑州,加油!

河南,必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