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有很多老人。

有孤身一人的,却开朗安逸。有的儿女成群,却过成了孤寡老人的样子。有被子女牵肠挂肚,却整天自怨自艾的。有平时住在养老院,偶尔才回一次家,却笑颜如花的……。

从他们的生活中,我发现他们养老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决定他们老年生活是否安逸和开心的,却不是养老方式,我试着从身边的这些老人身上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逸养老的要素是什么?我从活得最开心的张奶奶身上寻找着答案

八十岁的张奶奶,单独一人住我家楼上。

记得十五年前我刚搬来时,由于对环境不熟悉,遇到换锁、修水管,安装灯座一类的事时,只要被她知道了,她都会帮我解决。通常是她一个电话打过去,与人家聊几句,人家便会乐哈哈的拎着工具箱来。关键是她帮忙请的人,工钱还比我找的要便宜。

就这么一位可爱的奶奶,当我知道她独居了半辈子时,吓了一跳。她这么多年连个说话的都没有,多难熬啊!在我的认知里,一直以为性格古怪的人才会独居,于是她像一团谜似的牵引着我的神经。

此后我还发现,她不单与我聊得来,楼下的年轻邻居也都喜欢与她聊天。这些向我证实了她的开朗和豁达绝非伪装。

虽然她单身大半生的原因依旧是谜,但我从张阿姨与其他老年人生活的对比,找到了安逸养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2. 安逸养老的首要条件是健康

我们有句俗语: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当身体不好的时候,不单单会麻烦到别人,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会直线下降。

可惜,三高、痛风一类的老年病已都在年轻化。

三十岁以后,与朋友们一起吃饭,经常会有人说:“太油,我血脂高”,“这是甜的,我不能吃”,“我痛风,豆腐留给你吃”……。于是推荐来共共享美食的乐趣,变得大打折扣。

但是与张阿姨一起吃饭就可以放下顾虑。她对油盐荤糖都不忌口,平时只是注意不刻意多吃油盐荤糖。所以我每次与她相互推荐美食时,不会用“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让兴致打折扣。

虽然没有以极端的失智、瘫痪来说事,但如果真遇到什么大病,有些老人身体基础好,动个手术也比年轻人恢复快。

还有一位远房亲戚,他在六十多岁得了胃癌症,发现时已到了中期。手术后,他顺利挨过了化疗,只半年的时间就恢复得看不出病态。

他同一个病房的两个年轻病人,病情都没他重,但是到了化疗就抗不住了,后期的恢复也不如他。

他和张阿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年轻时就爱活动。他们可能没很好的运动条件,但是他们习惯于闲下来时总会在家里找事干,这其实也是一种很规律的运动方法。到老了,他们也都不习惯长时间休息。

看看我们年轻人的生活,很多人的工作几乎是坐足八个小时,家里的时间不是做贡献给了手机就是贡献给了电视。家务留给长辈。运动,那只是心血来潮,热情一过又回复原样。

像张阿姨说的:你们年轻人一休息就老是不动,一动起来就累得半死,是根弹簧也会被拉坏。

可见,有有规律且均匀的运动是保持体能健康的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不为钱操心的老年生活,过得更有自尊

吃喝穿戴需要钱;生病后想到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护理,也需要钱;子女万一在生活上出现困难,还是需要钱给予支持。

总是为钱发愁,那生活一定过得苦闷无比。

有部分老人有退休金,有些老人没有退休金。还有些有退休金的老人,以为一味的讨好后人,后人一定会对自己好,其实不一定。

后人好不好,结婚后会受另一半影响。

我们有一邻居,媳妇娶进门没多久,为了帮忙儿子讨好媳妇,上交了工资卡。自己与媳妇不合只能单过,但每个月的三千多工资,媳妇只给一千,原因是:她一个老人,吃得少,花不了多少钱。于是她本来可以自主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儿女是否孝顺的决定因素太多,把未来放在儿女身上,显然不现实。

有的儿女很孝顺,但是离得太远顾不过来。或者儿女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自己帮上忙还要伸手要钱,时间久了也有可能消磨子女对自己的情感。

放眼看周围的年轻人,有不少人在小单位上班,还有些自己做生意,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买社保。

还有些夫妻,以为夫妻感情好,只给一方买社保。可是感情是否能一直好下去,和谁先离去,都具有不确定性。

张阿姨是普通护士退休,退休后她有不错的退休金,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还有一些存款。每年过年她都会给四个孙子孙女各五六千块压岁钱,虽然她的后人不缺钱,但她说这些钱是她在后人心中能力,也是她的自尊自爱。

在自己有工作能力时,交上社保,存一些钱。退休后每个月领到着退休金,住着属于自己的房子,再加上一笔让自己心安的存款。有了这三样,老年生活里不但能有足够的财力保障自己,还能有自尊的与后人相处。

4、兴趣广泛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兴趣广泛这一条总被人忽视。

我们想象几个场景:

场景1、自己想多过几年单身生活。父母却从自己毕业后开始催婚,接着是催生孩子,再接着便与子女为如何带孩子产生分歧。

如果与后人分开过,孙子孙女一个星期没被送来给自己带,自己便食不甘味。

子女让父母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父母却抱怨子女不识好歹。

场景2、医生告诉父母:你们有三高,要适当运动,不要老坐着。

可是父母却抱怨:成天呆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和打麻将,还能干什么啊!?

其实可以干的事很多:跳广场舞蹈、散步、结伴旅游、看展、与老友去公园聚会……。只可惜,从年轻时生活便太单一,没形成习惯。

我一叔叔婶婶,他们在子女不需要帮助的间隙,走遍了大半个地球玩摄影。

见多识广让他们很受子女和孙子孙女尊重。而雪中送碳似的帮助,也不会被子女抱怨他们干预生活。

还有一叔叔婶婶,退休后进入了老年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自己的女儿与男友恋爱到四十才结婚,叔叔婶婶也从不在耳边催。因为她们认为:人活一辈子,活得无悔便好。她一辈子的事,我们只能参考,不能做决策。

对比某些把子女的个人问题当成自己的面子问题的老人,叔叔婶婶不但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女儿女婿也不会因为催生娃过得近而远之。

张阿姨虽然没有自己的子女,但是侄子侄女却非常喜欢她。平时有些不愿意与父母聊的心理话,也愿意睡觉前打个电话同她讲。为什么呢?因为她与年轻人可以处成朋友。

她能带着侄孙子打网游,还因为自学过文学知识,又懂绘画。与她聊起天来,她与时俱进的头脑能让晚辈们都把她当朋友。

父母长辈是血亲是义务,但朋友却能凭借深化的感情而让人自觉去惦记。像阿姨这样,与晚辈活成可交心的朋友,肯定不用担心被后人遗忘。

人们通常把年纪差得太远无法沟通的现象称作:代沟。

但我从身边例子看到的是,年龄不一定是产生代沟的原因。产生代沟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对社会信息量的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

而兴趣的广泛,与晚辈少有代沟的人,普遍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一颗好奇心。这种特质也需要从年轻时开始培养。

所以咱们在年轻时埋头苦干后,空余时也要看看周围,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寻找到自己兴趣。在年轻时如果没时间将兴趣坚持下来,那么就放到老年再深度钻研吧。

毕竟,社会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让生命有长度的同时再增加些宽度,在受到后人尊重的同时,自己在晚年也能活出意义和价值。

5、“健康、金钱、兴趣”这三宝不但能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能增加生命的厚度

养老,听上去很远。但不管是健康管理、财务规划,还是培养兴趣,都不可能在自己长成老人后成为自动具备的能力。

它们是三种好“习惯”。每一种“习惯”背后,都是自律和不断自省的结果。

自律的前提是找到好习惯的养成方式,再将那种养成方式长期坚持执行。这种坚持只有持续到一定年龄才会使带有强制性的“自律”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

所以,看上去到老年时间很多,但这期间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很多。从年轻开始,我们为应对老年生活,作的准备越充分,老年生活就过得越有意思。

例如摩西奶奶,她从76岁才开始作画,八十时成了是美国著名的,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也是闻名全球的风俗画画家。

她的由于生了十个孩子,于是一生都被各种琐事给占有,到了76岁才开始一心一意作画。

虽然她作画的时间起步晚,但她从年轻时一定藏着一个画家梦。到了老年,她没有自怨自艾地混日子,而是积极进取地做自己感兴趣的的事。

画画是既耗费精力又耗费钱财,所以除了兴趣以外,她还有着比较健康的身体,和可以灵活支取的钱财。可见,健康、钱财、兴趣,这三样中少了哪一样,全世界都会少一位优秀的画家。

我们都是生而平凡,但是只有当生命走到终点时,才能决定我们的一生走出过怎样的厚度。

这种厚度哪怕比不过鸡汤文中的摩西奶奶。但是退休后足够的金钱、充沛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使自己能像张奶奶那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也是令人羡慕,让老年生活变成可以期待的一件事。

而这种期待中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年轻开始,认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