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份清华的就业质量报告在网上流传,主题基本是70%的毕业生,都进入了体制内,比如党政机关、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国企等等。

不少人看到了纷纷表示惊诧:为什么这么高比例的人就业都选择进入有保障的体制内单位?

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么多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单位,说明体制内单位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人社部在2016年5月30日发布了一份《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这份公报里,截止2015年底,官方统计的全国公务员人数是716.7万人。此后,就没有再公布过这个数字了。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这么庞大的体系。这还仅仅是公务员,如果把国企、高校院所事业单位等笼统的体制内单位列入,就业人数就达到了5563万人。这个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口径是:国有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563万人,构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机构,自然也就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这些岗位的工资报酬虽然比不上互联网大厂,但也能接受。放到社会上看,一方面收入尚可,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高。很多人趋之若鹜,人之常情罢了。

不仅是2021年,时间再往前推移,从2013年到2020年,官方发布数据的年份,到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员比例,基本稳定保持在60%以上,个别年份超过70%也是正常现象。

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

除了工作类型,我们关注的是另一个数字:留京就业的毕业生比例

在2013年的官方就业报告里,选择北京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独占鳌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北京、广东和上海,比例分别为53.7%,9.8%,6.9%。北京独占一半的毕业生就业人员。

2014、2015年,选择留京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都在50%以上。

2016年,当年约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到京外就业。

剧变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留京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只有42%了。按照这个发展速度,2016年时,留京就业的人员肯定已经不足一半了。

从17年开始,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选择到京外就业,北京的吸引力大幅度下滑。与此相反,上海、广东等地的吸引力大幅度抬升。

群体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此类推,其他高校的留京就业情况也能推断个大差不差。

这就很有意思了: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纷纷用脚投票,选择离开北京。趋势持续了近五年时间,而且有不断加剧的态势。这个时间节点,基本跟北京要驱赶DD人口的时间差不多。

直到2021年,北京才回过味来,发现情况不妙。这才出台针对世界排名前200,国内双一流高校或专业毕业生,单独落户的政策。

政策能起多大作用、多久能见效,这就完全是猜谜语了。

笼统的翻了翻THU的就业质量报告,大致有这么几点:

其一,60%签了三方就业的人,基本都选择了体制内相关单位

其二,北上广依然是首选,选择北上广区域就业的学生人数,基本占了60%以上。一线就是一线,不是所谓的新一线能够相提并论的。

其三,就业的热门专有IT、金融等。每年高考期间,很多家长都会问志愿选择问题。按照功利导向,看看这几年的就业方向就明白了。最近四年,排名前三的就业行业分别是:

2018年,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19年,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

2020年,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

2021年,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