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现实生活中,总有明星一夜爆火,但明星们更害怕的是在爆火之后被"捧杀"。可就在近代历史上,有一个学者大火,甚至在成为"网红"后却被易中天质疑,易中天表明: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他成为网红不过是一场闹剧。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才识渊博的教授陈寅恪先生的故事吧。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是我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其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因为陈寅恪曾先后在多所大学,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任教授,又因为其家世背景,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可见陈寅恪先生的才识渊博。

陈寅恪先生长期致力于研究史学,想要从古代历史上积累经验,扬长避短。陈寅恪的一生可谓传奇。在青年时本深受器重,却因为战争的爆发颠沛流离。1945年,抗战胜利,应约去牛津大学任教,随便去治疗眼睛,他的眼睛失明多时,结果医生诊断,失明无法逆转了。陈寅恪只能辞去职务,回祖国。

还好,他的妻子不离不弃,他们一生相濡以沫。在陈寅恪颠沛流离的时候妻子和他一起,在陈寅恪深受器重时,妻子站在身后,在他双目失明时,妻子站在他的身边,鼓励他。陈寅恪先生能在双目失明的年月里编写整理古代文集,他的妻子功不可没。

陈寅恪先生整理历史书籍时,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和严格精神编写了很多史学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这样博学的人物,这样的文学成就,已经消逝了几十年的人却突然爆火起来呢,甚至倍受争议呢?

陈寅恪被"捧杀"?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

为什么有人认为陈寅恪被捧过头,其根本原因是普通大众对他一无所知。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同为近代作家,朱自清,胡适,徐志摩,冰心等都是赫赫有名的。那是什么造成大众对陈寅恪作品没有影响呢。

要知道,近代作家被现代人熟知一般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课本,如朱自清的《背影》《春》都让我们见识了他的才识。二是电视剧,如徐志摩。通过黄磊饰演的《人间四月天》我们认识了这个人物,了解了他的生平。可是陈寅恪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被更多人认识。

在陈寅恪离世之后,有作家写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才让当时的百姓了解到陈寅恪的一生,了解他的苦难,了解他的思想,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他顺其自然的火了。

后来,陈寅恪的作品也被很多人推荐。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柳如是别传》,柳如是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女子,她沦落风尘,却不失风骨,一生坎坷,仍不忘民族大义。这本《柳如是别传》深受大家喜爱。可纵观《柳如是别传》,文字繁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去看这本书籍。

这样一个倍受追崇的学者为什么会被易中天评为"劝君莫读陈寅恪",甚至说"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他"呢?

事实上,陈寅恪的确留下了很多作品。但其实都有很大的争议。他的著作,选题既很专门,文字也很古奥,感兴趣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也不多,感兴趣又看得懂的更是凤毛麟角。你看他的主要作品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恐怕看了书名就很少有人去读,更不用说去真正的理解作品。

陈寅恪先生的最大成就是在史学学术上,可现代人们真的喜欢和热爱么,所以易中天才会写《劝君莫谈陈寅恪》。不了解,所以不谈论。

不随波逐流,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

我们不可否认陈寅恪先生作品的价值,也不用盲目拉踩或追崇。读懂了就发挥了书的价值,不用大声争辩。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何必非要让其他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呢。

有一种现象叫"从众",就是说大众在不了解事实真相时,随意的跟随大多数人,认为大多数就是对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了很多人的通病。

就像陈寅恪先生,可能根本就不认识他,因为有学者器重他,然后理所当然的觉得他是一个厉害的教授。因为有人质疑他,就说他的确没有作品 因为有人缅怀他,就有人叹息他的离去。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真正的衡量标准。所以在不了解人物,不了解事实,不研究本质的情况下,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用自己的观念去思考是非对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情况。要知道突然被爆火,粉丝夸赞他如何如何好,不认识不了解的观众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又不认识他,我都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这些粉丝到处安利,好讨厌啊,不喜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所以在一顿猛夸之后,得来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民众厌倦,于是开始猛扒黑料。甚至捕风捉影的事都能黑。

陈寅恪先生的网上爆火本来可以让作品流传于世,可在各种媒体渲染之后,民众反而更关注于其他东西,这就是现实的弊端。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多数人是伪装能读懂陈寅恪。

如果热爱文学历史,可以看看陈寅恪先生耗费半生时间写下的著作,如果不热爱,就不关注,不理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