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都会找到爱的“秩序感”。

——萨姐

作者:暖心

前几天,上初中的侄儿发了一条朋友圈:

凭什么你们吵架,我就必须要站在你这边?
我连选择自己喜欢的权利都没有了吗,你凭什么阻止,难道我就必须和你一样讨厌爸爸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父母闹了很大的矛盾。

两人吵完架,妈妈当着他的面说:

你爸爸就是个白眼狼,整天看不到我的辛苦,还成天让我受气,我们以后都不要理他了。

侄儿当时很恼火。

过了几天,爸爸终于给他买了他期待已久的乐高,妈妈却不准他接:

他给你一点好处,你就眼巴巴地把我撇下了,你对得起我吗?我整天起早贪黑,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

她的话里话外都在说“我这么辛苦为了你,你该站在我这边”。

其实就是想通过孩子的“支持”,来弥补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最弱的父母会选择与孩子“结盟”,通过诋毁对方的方式来拉拢孩子。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父母之间的冲突无法解决,孩子就会成为承受者。

把孩子拉入家庭矛盾的同盟,只会让孩子变成“牺牲者”。

殊不知,这样的“同盟”关系,对整个家庭来说注定是一场灾难。

01

亲子之间的“同盟”关系,

让家庭关系错位

前年,李国庆与俞渝两人因为利益纠纷,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在两人丝毫不让步的情况下,李国庆将主意打到了儿子身上。

他先是在儿子面前“诋毁”妈妈,向儿子展示妈妈的“阴险狡诈”,然后又一步一步地向儿子抛出自己的弱点,希望儿子能去劝妈妈让步。

李国庆试图通过与儿子的“结盟”,来让儿子为自己争权。

起初儿子很赞同他的说法,但是随着夫妻矛盾越演越烈,最后却惹来了儿子的不满。

事后,很多网友都在批评这对父母:大人的事,凭什么牵扯到孩子身上。

所有的亲子关系,一旦裹入某种目的,很容易让家庭关系错位。

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诋毁”对方,就会无意识地将感情过度依赖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结盟”。

这样一来,势必会有一种状态:

妈妈和孩子、爸爸和孩子的关系特别好,但是家庭关系就会陷入“夫妻关系太差,家庭秩序混乱,角色错位”。

从心理学上来说,容易与孩子“结盟”的父母,常常是因为自身不愿面对痛苦和焦虑,才会下意识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父母,内心深处想让孩子反过来“爱父母”,就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反抗,否则就会有“背叛感”。

在《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

她希望儿子永远都站在自己这边和她一起讨厌爸爸。

剧中有这样的一幕:

周春红对着病床上的朱朝阳骂: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爸就带你游了几次泳,就胳膊肘往外拐了。
你以为你爸是真的爱你吗?真的在乎你吗?
他要是真的在乎你,就不会和我离婚,就不会抛下我们母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里话外都在说“你必须爱我”。

夫妻关系不和睦,就会让家庭关系错位,这样的父母很难接受孩子的爱被另一半分走。

这样的爱很窒息,给孩子带来的,注定是两种结果:

·会以顺从和沉默来回应父母。

·叛逆,会以反抗父母来获得自己的权利。

家庭关系,一旦孩子被迫成为“纽带”,那么最后的结果只会让家庭关系变得岌岌可危。

02

逼孩子“站队”的父母,

是摧孩子的“元凶”

电影《梅奇知道什么》中的梅奇是一个6岁的女孩,却一直活得很累。

父母感情不和,还经常在她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只要父母一吵架,就要求她“你必须站在我这边”。

如果她不站在父母的“阵营”里,父母就会觉得她“背叛”了他们。

在夹缝中生存的梅奇,因为父母的关系而变得非常敏感,她的内心总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我”。

她甚至认为“是不是我不乖,他们才这样”。

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父母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或者拉着孩子站队,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和分裂感,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和感情,婚姻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就像梅奇一样,她为了讨好父母,她总是表现得乖巧懂事,希望能换来父母的和平共处。

但是也正因为父母的关系,她变得自闭,不愿和父母交流,慢慢地患上了抑郁症。

当父母问“爸爸和妈妈你选谁”时,其实是孩子最难抉择的时候。

因为无论选择哪一方,孩子都无法割舍对另一方的爱。

如果父母真的逼孩子选择,内心是这样的:

  • 有“被抛弃感”:

认为爸爸妈妈都不爱我,因此而降低自我的价值,潜意识里面会认为“是因为我不够好”。

因为父母而感到惶恐和不安,最后会利用“牺牲感”来成全父母,以此来博得好感。

  • 有“分裂感”:

因为父母相处不好,孩子无论支持哪一方,都对另一方是伤害,孩子会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 有“不配得感”:

父母的矛盾,会让孩子缺失关注和爱,这就造成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在往后的人际关系中容易造成“不配得感”,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他一直在“选爸爸还是选妈妈这个命题里生活”。

在二十几年的生活中,他一直过得自责、焦虑和恐惧。

他说“明明我什么也没做,但感觉做什么都是错的”。

所以每次要逼他选择时,他都变得患得患失,又因为害怕父母任何一方的失望,变得小心翼翼又刻意讨好。

这就导致了他的性格唯唯诺诺,只要别人稍微对他好一点,他都觉得“我不敢要”。

作家莫里斯·桑达克说:

不要轻视童年的恐惧和不安,他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不要低估孩子的洞察力,他们什么都知道。

利用孩子获取认同感的父母,只会摧毁孩子。

03

好的父母,

都懂得维持家庭的“秩序感”

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在《谁是我家》中这样阐述家庭关系:

在健康的核心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家庭要保持这样的关系序位,孩子才能感觉到安全感和爱。

一个家庭就像等腰三角形,要维持稳定的三方关系,爸爸、妈妈、孩子,无论哪一方给予的爱都不能少。

所以,比起亲子之间的“同盟”关系,维持家庭的秩序感,才能给予家庭幸福感。

1)永远要相信“父母相爱”,孩子才会优秀

有好的夫妻关系,是促进孩子优秀的阶梯。

哈佛大学曾有过两项重要的研究结果:

一是,成功的婚姻能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二是,父母关系温馨的孩子,几十年以后,孩子患各种严重疾病的概率几乎要少很多。

家庭关系,永远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否则家庭关系会因为错位而引发矛盾。

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孩子会不自觉地关注父母之间的互动,来判断家庭是否安全。

当孩子胆小、懦弱,往往是因为家庭的爱不多;孩子自信、阳光,则是因为父母让他感觉“我是被爱的”。

父母关系的牢固,是给孩子的心灵营养,能治愈他的一生。

2)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诋毁对方

心理学家李雪说: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自己和父母关系的投射。

有些父母,总爱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说一些嫌弃的话。

这时候父母对另一半的攻击,就会形成孩子扭曲的心理,会让孩子用“诋毁”的方式去评价别人。

即使不可避免地吵架了,也要在孩子面前维护彼此的利益。

有原则的家庭才会幸福。

杨迪曾在《做家务的男人》中谈到过父母的相处方式。

他小的时候,父母就定下了规矩:

在孩子面前不能闹情绪,即使有情绪也不能在孩子说彼此的不是。

所以在杨迪的成长中,父母永远是尊重彼此的。

好的家庭,都会用尊重筑起幸福的桥梁,才会让孩子用最好的心态面对他人。

3)有矛盾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站队”

父母与孩子永远有一条边界线,它不仅指的是与孩子的距离感,也在说父母的分寸感。

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孩子面前做好平衡,让孩子明白“无论父母关系怎样,他们都爱我”。

电视剧《遇见幸福》中,单亲妈妈甑开放独自带给女儿生活。

女儿每次吵着要爸爸时,起初她非常阻止。

后来,她慢慢解开心结后发现,被“据为己有”的女儿过得并不开心,于是她对前夫说:

为了乐乐,我们该换一种相处模式,虽然我们的婚姻失败了,可是孩子的父母都在,不该让孩子缺失父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解除“限制”的女儿,因为多了一份父爱而变得更加开朗。

成人之间的较量,永远不要牵扯孩子,因为父爱和母爱孩子一个也割舍不开。

让孩子“站队”,就是逼他割舍父母的爱,这样的孩子永远也不会幸福。

04

海格灵曾说:一切家庭痛苦的根源,都是爱与秩序感的冲突。

每个家庭的爱都该有秩序感。

先要有夫妻之爱,才会有亲子之爱。

否则爱一旦被打乱秩序,家庭关系就会缺少爱的流动。

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存在时差,但父母的爱才能推动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父母要明白一个真理:

爱和安全感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而父母让孩子知道“我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因此父母千万别把家庭变成“战场”,永远保持爱的秩序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