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境外输入病例有所增多,同时出现了多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上海将会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市民又该如何面对?
1月7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疫情又有一波爆发态势,美洲、欧洲等都呈现这样的态势,周边国家也不例外,上海的每日入境航班通报中也会发现,核酸阳性病例越来越多,2021年12月是新冠疫情以来发现阳性病例数最多的一个月,这也成为上海疫情防控以来面临的新挑战。与此同时,除了“外防输入”的压力剧增,国内近期也出现多点散发的疫情态势,这对上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更大,上海将会继续坚持在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做细。
有不少市民询问“为何近期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多了?”
对此,吴凡表示,这主要看三方面:第一,要看病原本身的变化,诸如奥密克戎、德尔塔病毒,其传播速度变快了,但重症病例减少了,轻症和无症状病例越来越多了;第二,主要是因为感染人群因人而异,年轻力壮的感染者更容易无症状;第三,当前公众普遍接种了疫苗,有了一定的免疫基础,因此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
吴凡认为,从保护个人健康的角度去看,上述这些都是好消息,但对于防控来说是个难点,因为无症状感染者越多,发现就相对困难,上海织就了一张疫情发现网,包含发热门诊、临床定点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药房等,患者出现症状只要触网,就能以最快速度的界定,但现在无症状感染者不触网,同时这部分人又具有传播性,这对常态化防控带来挑战,需要有新的办法来应对它。
吴凡强调,面对无症状感染,上海仍然是有“招”的,最重要就是要做到早、快、准、全,这是非常重要的防控策略。
第一是早。最近上海发现的阳性病例不少在主动筛查过程中发现,这类人群越来越多,其次是通过联防联控的通报发现,最近这一次就是在协查外省密接人群过程中发现的,他们是卡车司机,在抵达上海后,外省市第一时间向上海发来了协查通报,通过排摸,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
第二是快。上海有“2+4+24”,即接报后立即响应,2小时内出动流调队伍快速采样检测,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流调、落实临时管控措施,24小时做到轨迹“应查尽查”、人员“应管尽管”、场所“应消尽消”,这对于缩小疫情影响的范围是很重要的。
最后是准和全。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流调到哪里,管控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如发现这个区域有密接、次密接,上海疾控就立刻排查,相应的区域就划定出来,立刻进行筛查。最近一段时间,市民会经常发现,某个小区或商务楼等临时封闭,但隔了几个小时后又马上开放了,这可能就意味着上海接到了外省市协查报告,对相应的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排摸,解除风险之后就会马上开放。
此外,上海的措施也饱含人文关怀。
吴凡进一步指出,无症状感染者就是被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但没有出现咳嗽、发烧、乏力等症状,也没有相关影像学改变的人群。“截至目前,上海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从全国范围来看都是很低的,但凡有一点点轻微症状,或者影像学有轻微改变,上海都会将其纳入确诊病例来管理。而针对无症状感染者,上海采取的管控措施也跟确诊病例一样,排摸密接人群、次密接人群和其活动轨迹涉及的场所、风险人群等,都有不同的一套成熟的做法,来落实防控措施。”
不仅是人,上海还做到了人、物、环境同防。吴凡举例说,这次有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一批货物,是陶瓷制品,有可能被污染,相关机构把已经卖出的部分追溯回来,接触过的人也都管控起来,就连已经被扔掉的外包装垃圾、废品,都从废品回收站追回来了。
吴凡进一步指出,上海疾控也发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的环境样本有阳性,会根据环境污染状况,划出封控区、管控区,落实终末消毒。封控和管控区别在于,一个足不出户,一个不出小区。
接下来,马上临近春节了,学生群体又要放寒假了,大学生、务工人员等要返回老家,到底能不能回?这个问题很多人关心。
吴凡对此表示,当前,仍然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非必要不离沪”,旅途的风险很大,人群大量流动聚集,再加变异病毒的传播力强,还是要非常小心,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没必要冒这个险,或许你自己在旅途过程中,可能成为无症状感染者,这样对你的家人和亲友就可能带来一定的感染风险。其次,要始终牢记“三件套”“五还要”,万一暴露在风险中,也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能保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