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奥密克戎刚在欧洲引发新一轮疫情海啸,新的新冠变异株IHU又在法国悄然出现。再这么变异下去,世卫组织真的要用星座命名了。

那么,从早期的阿尔法到现在的IHU,新冠病毒共经历了几次变异?更新迭代后,它变得更强了吗?本文为您盘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危险程度将新冠变异毒株分为两类: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VOC, variant of concern)和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VOI, variant of interest)。

前者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病例多,或可导致疫苗和临床治疗有效性降低;后者在世界范围内确认出现社区传播病例,或在多国被发现,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传染。

已出现的VOC

阿尔法(Alpha)

2020年11月,Alpha变异株首先在英国出现。

它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迅速席卷英国,随后成为2021年上半年全球最主流的毒株。据统计,截至去年5月,Alpha毒株所致的病例数占据全球变异毒株感染数的69%。

Alpha变异株携带的N501Y突变增加了病毒对细胞表面的亲和力,使之更易侵入人体。此外,它相对于原始毒株也更善“隐藏”传播速度快

Alpha感染者反应强烈,除咳嗽不止外,口鼻内还会流出带病毒的黏液。

贝塔(Beta)

继Alpha后,世卫组织立马确认了Beta变异株。其实它的出现时间比前者更早,2020年5月,南非就发现相关病例。

Beta携带的N501Y突变增强了病毒的传染性,而其携带的E484K突变塑造了毒株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截至去年8月,全球约130个国家发现Beta相关病例。

相较于原始毒株,Beta感染者的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风险都更高。

伽马(Gamma)

Gamma变异株最早在2020年11月的巴西出现,是南美疫情中最主要的新冠毒株,后又传播到包括日本、美国、英国、俄国在内的75个国家。

与其他变体类似,Gamma携带E484K、K417T、N501Y等多种危害性突变,传染性是原始新冠病毒的两倍,且有二次感染风险,能降低疫苗效力

德尔塔(Delta)

Delta于2020年底在印度被首次发现,是去年印度疫情大爆发的始作俑者。据统计,Delta已覆盖近180个国家及地区,占全球感染病例的80%,如今仍在扩散。

从基因序列来看,Delta在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上出现了一些独特变化。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其潜伏期,也增加了传染性,一名感染者可传染5~9人,超过SARS病毒。

Delta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是原始毒株感染者的1260倍。他们的住院风险较高,但大多数人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部分患者乏力、嗅觉障碍,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奥密克戎(Omicron)

2021年11月9日,南非研究机构首先发现Omicron,经世卫组织评估,其总体风险“非常高”,是迄今为止传播速度最快的变体,超过Delta。出现后短短两个月,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相关病例。

虽然携带50多个突变,但Omicron感染者大多为轻症,临床表现类似普通流感,包括干咳、肢体酸痛,重症和死亡风险都较低。

已出现的VOI

拉姆达(Lambda)

Lambda毒株于2020年12月在秘鲁被发现。

其突变被认为具有“不寻常的组合”,刺突蛋白上有7个突变位点这可能使其更难与抗体中和

一项智利研究显示,Lambda的传染性高于Alpha和Gamma。但目前,90%相关病例主要集中在美洲。

缪(Mu)

Mu毒株于2021年1月在哥伦比亚首次被发现。

其刺突蛋白的基因突变频率更强,包含Beta中与免疫逃逸相关的E484KK417N突变。专家认为,Mu变异株在突破感染方面的能力仅次于Delta。

目前,Mu已扩散至约40个国家。世卫组织近期表示,尽管监测显示Mu在全球的流行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在哥伦比亚和其邻国厄瓜多尔仍处于上升趋势。

还有……

除了以上相对“耳熟”的变体,VOI还包括源于英国的Eta变体、源于美国的Iota变体和源于印度的Kappa毒株。它们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感染人数不多,因此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危险程度待定的IHU

2021年12月初,法国首次确定新冠新变体IHU。

新毒株包含46个突变和37个缺失,其中也包括和疫苗抗性相关的E484K突变,以及与高传染性相关的N501Y突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例确诊男性曾至非洲喀麦隆旅行,也已完全接种疫苗。返回法国2天后,他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目前,新变体并未扩散至其他国家,全法共有12人感染,包括几名儿童。

世卫组织正对其进行调查。不过,一位世卫组织官员表示,鉴于IHU的出现时间几乎与Omicron相同,却并未在过去两个月内广泛传播,它可能并不值得过度担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变异株的列表或将继续更新。但这并不意味着,随后出现的毒株会更加凶险,最终脱离人类掌控。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目前的疫苗对大多数变异株都行之有效。

“通常来讲,当病毒积累了很多突变后,它往往会丧失一部分适应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家John Wherry表示,比如Omicron,虽经多代变化却仅致轻症。以此为镜,他和其他专家乐观地认为,新冠病毒最终将成为如同普通流感的“弱病毒”。

◎编译作者:陈之涵

◎内容来源:澎湃新闻、“基因中国”公众号、英国每日邮报等

-扫码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

点击“阅读全文”订购全年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