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亚地区和集安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哈萨克斯坦的国内局势在短短几天内,出现了剧烈的动荡。原本可控的集会游行,俨然在几十个小时内,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暴力抗议活动,甚至带有极其浓重的政治色彩,堪比西方常用的“颜色革命”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1日,哈萨克斯坦政府颁布了一条新规:自1日起,曼吉斯套州境内的汽车加气站,将液化气价格由每升60坚戈(约合人民币0.88元)提高到120坚戈。对液化气价格提升感到不满的民众,随即展开游行,要求政府控制并调整价格。不知为何,这场游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席卷哈萨克斯坦全境,从曼格斯套西部地区的扎纳祖恩镇,到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其他地区,乃至省中心阿克套、阿拉木图和首都努尔苏丹。抗议者冲击了政府大楼、机场和银行等重要机构与设施。

当地时间1月5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署总统令,哈萨克斯坦全境进入紧急状态。1月6日,集安组织安全理事会主席、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证实,集安组织安全理事会已决定向哈萨克斯坦派遣维和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背景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爆发在哈萨克斯坦的暴乱。为什么说其很有“颜色革命”的味道呢?要知道,如果没有组织者、煽动者和资助者等幕后力量的“严密配合”,单独某个地区的一场民生类集会游行,其实是很难演变成一场波及首都和全国的暴力骚乱事件的。

尤其是在1月5日晚,包括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在内的几个主要大城市,几乎同时出现了民众围堵和冲击政府大楼等重要机构的现象。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抗议者们不仅仅满足于打砸抢烧?而是被煽动和指引到了政府机构的门口,乃至有反政府武装攻占国际机场?且时间都那么“巧合”?要说这背后没有人在统一进行组织、煽动和资助,你会相信吗?

那么好的,尽管暂无定论,但我们假设这就是一场“颜色革命”,或是带有近似“颜色革命”性质的事件,哈萨克斯坦政府能否对其进行妥善处理?是否会像当年的“乌克兰骚乱事件”一样,给国家、百姓和政府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呢?现在看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反应和处置方式颇为迅速有效,相信该国的局势应该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有望短期内恢复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卡耶夫至少使用了四个有效的手段:

第一,针对抗议活动中的暴力分子,动用国家机器依法坚决逮捕。这种做法有很强的“公示性”,可让各界看到哈政府对“普通抗议民众”和“别有居心的暴力分子”的区别对待,既让普通民众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同时又并未伤害到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还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在对抗议人群进行某种分化,让普通民众主动与暴力分子保持距离。

第二,迅速解决一部分民众诉求,同意总理下台。我们知道,这起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民众对液化气价格上涨感到不满,当然也有因国家通货膨胀导致的民生问题的不满。于是乎在1月5日,托卡耶夫主持召开国家社会经济问题会议,通过了多项旨在稳定物价的措施,如控制通胀;对液化气和粮食价格实施180天的国家调控;加快天然气系统改革,尽快完成建设液化气加工厂的任务……等等。如此一来,等于部分解决了民众的诉求,减少了抗议人群的规模。同时,政府总理的下台,其实也是“弃卒保车”之举,给民众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可以缓解部分人的不满,为处理骚乱赢得时间。

第三,全境互联网通信中断,电话通信大面积切断。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群体性活动的组织者和资助者,可以在千里之外遥控指挥。如此一来,哈萨克斯坦政府迅速切断互联网和电话通信,等于是在掐断外界的指挥链和资金链。先击溃体系,再逐个击溃,这无疑是颇为有效的手段。

第四,迅速与集体安全组织沟通协作,请求其他成员国出兵相助。考虑到部分抗议者乃至反政府武装,已然开始攻占国际机场等国家要害设施,其目的显然不纯,在动用本国警力和军力的同时,托卡耶夫总统及时与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国联络,以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这是很明智的反应和动作。

有理由相信,哈萨克斯坦的局势有望在短期内恢复平静。当然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问题,还需要哈萨克斯坦真正解决各类经济和民生问题,满足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对于该国未来的相关政策与动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