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文总结!

临床护理工作经常能接触到患者的鼻饲营养液操作,涉及重症或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护理。说到喂养营养液的体位、温度、冲管手法和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最新的文献或指南是怎么说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临床常说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on,EN),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方式,提供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

我们知道,临床常见的营养制剂分很多种:整蛋白型的安素、糖尿病通用型的TPD-F……按照氮源不同和临床用途不同,可以简单归类为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肠内营养操作技术的相关护理

1、评估工具:

(1)推荐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工具筛查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老年患者首选“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工具。

(2)推荐采用“Sapienza全球床旁评估(GLOBE-3S)”或“床旁临床评估”(BCA)工具筛查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

(3)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采用持续肠内营养。

2、保存:

配置的肠内营养制剂常温保存不宜超过4h,超过4h置于冰箱冷藏,24h内未用完应丢弃。

3、固定:

(1)采用具有延展性的粘性胶带结合高举平台法固定鼻饲管。

(2)推荐采用胃液pH值判断胃管尖端位置。

(3)每天检查管道及其固定装置是否在位,管道是否通畅,喂养管固定处皮肤和黏膜受压情况。

(4) 长期置管时,应每隔4-6W更换导管至另一侧鼻腔(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患者用)。

并发症的护理

1、胃潴留

  • 评估胃残留量:用≥50mL的营养液注射器回抽(建议)(经典测量法)、 连接收集袋(改良测量法)、床旁超声仪等。

  • 胃残留量>200mL时,评估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肠鸣音异常等;减慢或暂停,调整方案或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指南建议胃残余量>500mL/6h应推迟肠内营养。

2、腹泻(>3次/d和(或)>250g/d液体粪便)

(1)原因:药物;感染;营养液等。

(2)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者:灭菌注射用水冲管。

  • 观察频次,排便色、质、量,及时与医生沟通。

  • 营养液输注过快:输注泵60~100mL/h可有效减少胃潴留发生。

  • 综合考虑:神内危重病人入院第4天,泵入速度80~100L/h值得推广应用。

  • 营养液温度过低:使用加温器(37-40℃)。

  • 予可溶性纤维补充剂:果胶、低聚果糖。

3、喂养管堵塞

(1)冲管时机:持续经泵输注时每4h、胃潴留量监测后。

(2)冲管手法:用20-30mL温开水脉冲式冲管。

  • 用20~30mL开水通过抽吸和脉冲式推注的方式冲洗喂养管。

  • 若无效,可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20~30mL冲洗喂养管。

  • 以上操作均无效时,应告知医师。

4、误吸

(1)常规:

  • 角度:鼻饲过程:床头抬高≥30度。

  • 体位:肠内营养后继续维持原体位30分钟以上。

  • 需吸痰时:停止喂养、浅部吸痰。

(2)发生误吸:

  • 立即暂停喂养,查找原因。

  • 鼓励咳嗽,协助取半卧位,昏迷患者头偏一侧。

  • 若患者出现气道梗阻或窒息症状,立即给予负压吸引。

  •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华西循证护理中心, 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卒中肠内营养护理指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 21(6): 628-641.

[2]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 CNAS 19-2020.

[3]周丽娟,林展球,区月媚.舒适护理在肠内营养液治疗危重症患者期间对治疗效果的改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09):170-172+176.

[4]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 20(11): 1123-1136.

[5]卢丽华,蔡博瑜,朱小玲.神经内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不同输注速度对胃潴留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20,27(06):368-371.

[6]熊胜,熊宇,杨中善,等.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7,29(6):398-401.

本文首发: 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郑珊

责任编辑:袁雪晴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