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全年来看,2020 年全年整体出货量约3.26亿台(325.7百万台),同比下降11.2%。具体排名方面,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排名前五,除了苹果同比增长之外,其它四家厂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华米OV+苹果”占据了国内智能手机超过九成的市场,仅有4%左右市场份额归属其他厂商。

2021年以来,由于受到美国实体名单事件影响,缺芯难题使得华为不得不逐渐退出手机市场,市场份额因此流向各个竞争对手。所幸,华为将原先主攻中低端市场的子品牌荣耀剥离,“分家”后,新荣耀解决了芯片难题,同时借由过去几年积累的市场口碑,不断重新夺回市场份额,今年第三季度,荣耀国内市场份额已回升至17.3%。

注:2021年数据仅包括第三季度,且华为数据仅为荣耀品牌数据

资料来源:ID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各龙头厂商全方位强化自身实力。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主流厂商多有资金或技术实力布局多产品线覆盖不同价位、研发针对性功能及同时布局线上线下市场,如以互联网销售起家的小米不断加快线下门店扩张,而在低线城市具有实体店数量优势的VIVO利用iQOO系列产品进军线上市场,OPPO所属欧加系设立OnePlus和Realme针对线上、中高端及海外市场,苹果也推出SE系列拓宽价位覆盖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行业线下渠道模式主要有1)华为将经销商分为金字塔式的三层,并将利润空间大,周转率高的Mate和P系列产品留给二层及以上的客户。2)OPPO和Vivo则采取由上到下分货渠道模式,从工厂出货到一级代理,到二级代理,最后再到经销商,价格管控相对较弱。对比其他手机厂商,小米采用相对扁平且数字化的体系打破了原本层层分销的模式,提高了产品出货到门店的效率。而公司一视同仁地给予所有经销商有竞争力的利润返点,保证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同时AIoT设备或可提供更多流量支持,从而吸引加盟商投入,加速铺设线下门店网络。

小米、华为、OPPO、VIVO渠道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智能手机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1、苹果

iPhone定位于高端智能手机,覆盖3500元、5199元以上的价格带。截至目前,苹果在售的机型主要包括iPhone 11系列、iPhone 12系列、iPhone SE2、iPhone13四款机型。其中iPhone 11系列、iPhone 12系列、iPhone13系列价格覆盖5000元以上的价格带,iPhone SE2产品覆盖3500元附近的价格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过去5年,借助软硬一体化优势,以及突出平台能力,苹果持续引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同时借助产品功能的持续提升、SKU的丰富、更为积极的定价策略等,苹果在用户群覆盖方面不断扩大、产品ASP亦持续提升,截止2021年9月,苹果手机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0亿台,存量活跃用户规模超过10亿。就其目前营业状况而言,2020年营收达2745亿美元,其中iPhone出货量为18973万台,占总营收的50.19%的,其毛利率稳定在35%以上,足以说明其出色的营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超150亿美元,研发费用占比6%,是其保持全球电子产品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苹果财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苹果财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大屏智能手机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iPhone采用手机A系列芯片:迈入A15的时代。新发布的iPhone13采用了A15芯片。该款芯片采用5nm制程工艺,内部的晶体管数量为150亿、AI算力每秒可达15.8万亿次。其中,iPhone 13 mini和iPhone 13的A15芯片拥有4核心的GPU,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则拥有6核心的GPU。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智能手机实现“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生态闭环,树立了较好的品牌效应。从苹果的发展历史来看,苹果智能手机业务是以“自研芯片+操作系统为战略”,构建了独特的闭环生态,以避免兼容性差异等常态化问题,实现了从“芯片一操作系统一应用软件”的完美适配,并大幅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

苹果手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闭环生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华为

受供应链影响,智能手机市场受阻。截至2020 年末,华为全球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10 亿,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 亿,消费者业务占据华为超过50%的营收,但受芯片影响供应影响高端机型发展受阻。且在面临新冠疫情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华为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同时还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加之美国相关政策影响,导致智能手机出货量存在较大幅度的下降,仅为1.89亿台,同比2019年下降21.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ID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就华为整体现状而言,华为发力消费者市场与云业务,效果显著,战略清晰,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持续投入,以创新的ICT技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年实现收入人民币0.89万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消费者业务占比最大达54.2%,其次为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占比分别为34.0%和11.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华为智能手机业务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华为主要以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商)的策略布局智能手机业务。2009年,华为推出首款安卓智能手机,并于2010年开始规模出货。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也由ODM模式向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生产商)模式转变,产品研发数量也由之前的一百多款降低至30多款,逐渐定位中高端化。同时,结合公司强大的市场策略,逐渐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进入2017年以来,华为智能手机业务逐渐向系列化、精品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依托P系列、Mate系列等机型,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同时华为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的战略转型,也带动公司智能手机市占率不断提升。

华为手机业务品牌建立历程

资料来源:华为官网,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华为坚持以HarmonyOS 和HMS(华为终端云服务,Huawei Mobile Services)生态为核心驱动及服务能力,将围绕以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为主的五大生活场景,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2021年10月22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宣布,搭载Harmony OS的设备数量已超1.5亿,成为史上发展最快的终端操作系统。

资料来源:华为官网,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3、小米

小米是一家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就其智能手机出货量而言,2021年Q1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合计达0.494亿台,同比2020年同期增长69%,环比增长17%,表现优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整体表现(同比增长25%、环比下降10%,主要得益于中国以及欧洲两大地区出货的亮眼表现。

资料来源:小米公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小米智能手机目前主要布局于全球市场,其中中国占比最高。数据显示,2021年Q1占比达27%,印度为21%。小米在印度地区仍维持市场领先地位,出货量连续14季度保持第一,但出货量份额有所下滑,源自三星、oppo、vivo等品牌加大产品线、渠道等资源投放导致行业竞争加剧。除印度外,小米还积极扩展欧洲、拉美、中东及非洲等其他海外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以来小米开始向高端化转型,2019年2月红米品牌从小米独立,公司开始实行小米+红米双品牌策略。小米主要聚焦在中端和高端市场,而红米主要聚焦在低端和中端市场。公司对双品牌的产品线都进行了精简,小米产品线主要聚焦在单个系列,而红米则降低了每个系列的更迭频率,产品线精简后资源集中度更高,也能避免产品线混乱对消费者造成困惑,有利于塑造品牌。同时小米与红米的产品价位也都有所提升,分别向高端和中端市场迁移。

从海外市场来看,小米布局以低端机为主,以欧洲市场为例,小米过去投放的主要是Redmi系列产品以及小米数字系列的青春版。而未来在西欧这样的高购买力地区,我们有望看到小米发布高端机型,逐步打开高端市场。2021年5月11日,小米即在欧洲发布了小米11 Ultra(欧版),对标国内小米11 Ultra,售价1199欧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VIVO和OPPO

往前追溯,OPPO和VIVO系出同名,步步高智能手机的名称就叫vivo,是步步高的嫡系。oppo是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当初另外构想的一个国际化手机品牌,起初定位是高于步步高本身的,但后来股权结构变化,创始人段永平现在只持有oppo的10%左右股份,原步步高高管陈明永占大头。步步高vivo和oppo现在是独立经营的,双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可以说是斗而不破。双方高层很多人都是原步步高的,彼此很熟悉,段永平每年还要参加oppo的经营会,手机技术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享。就其营业状况而言,虽然二者目前都没有上市,就其全球和中国智能手机格局而言,根据IDC2021年Q3数据显示,自华为退出市场后,vivo和OPPO已成为中国出货量第一第二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也分别占比10.1%和10%。

资料来源:ID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资料来源:IDC,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