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一:产生的条件

正象任何理论思维 ( 包括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产物。具体来说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批判地吸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在内的整个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 40 年代末,英国、法国和德国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 产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 " 。 产业革命使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瓦解,使工场手工业破产,使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变成了工厂中的工人,即雇佣劳动者,同时形成了雇佣工人的资本家阶级。资本家阶级剥夺了工人的一切,使工人阶级处于极为悲惨的境地。

生活的贫困化促使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对立,他们不甘心受剥削、受压迫,从他们沦为资本奴隶时起,工人就展开了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一个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的过程。到19世纪30-40 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在欧洲各国陆续发展起来。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鲜明的政治口号;英国大规模的、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是整个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政权的进攻,是向资产阶级用来保护自己的这道法律围墙进攻;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直截了当地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产业革命所造成的这种经济政治条件,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了,使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与经济关系、物质生产的联系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就为正确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揭示历史的真正动因,发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而且需要自然科学的基础,因为每一种哲学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它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搜集材料阶段和整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从孤立静止的研究,进入研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从康德提出天体形成的" 原始星云说" 开始,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表明,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发展规律,从而揭示了生命形式的统一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从而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同时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它的产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在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提出" 人是环境的产物"。" 人是环境的产物" 这个命题包含着这样一种深刻的思想,即不应该在人们的观念、思想中去寻找历史的动因,而应该在环境中去寻找历史的动因,要改造社会不能停留于思想而要实际地改造社会环境。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不过他们不懂得人们所处的环境是人们物质生产的结果,而把法律和政治制度看成是人们的环境,这样一来," 人是环境的产物" 就变成了人是法律的产物," 法律造成一切"。他们也不懂得一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决定法律,而把法律归结为理性,认为有好的理性就会有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从而得出" 意见决定一切" 的结论,导致唯心主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积极探讨历史发展规律。如圣西门,他试图用物质生产的演变来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用阶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革命和政权的更迭。这本来是有重要意义的思想。然而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的意义所在,因为他没有从生产本身去寻找历史的动因,而是从生产之外去寻找。他认为,决定生产的是劳动工具,而劳动工具是人的智慧的产物,产业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无条件的结果,并由此走向理性决定一切。他把注意力集中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上,不认识物质生产的发展规律,结果还是没有超出唯心主义。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在历史观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们注意了财产关系的作用。如基左就提出," 为着理解政治制度,应该研究社会中的不同的阶层及其相互关系。为着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应该知道土地关系的性质。"然而对于什么决定财产关系,他们却不能科学地说明,往往用" 天性" 或者" 征服" 加以解释。他们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看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基左就认为法国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过他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的局限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特别是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伟大成就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黑格尔于哲学史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所阐发的内容丰富的辩证法。他把整个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力图揭示其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历史观上,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就是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的理解方法,为马克思后来正确地考察和理解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帮助,因而成为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相对立,他强调思维是存在的产物," 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他还认为,思维是人脑的产物," 没有脑的活动,我便不能思维" 。他强调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并认为人体现了这个统一。费尔巴哈的这些观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它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人的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当然,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表现出他理论上的弱点。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们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从萌芽、产生、成熟到逐渐发展成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都各自通过自己的道路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在大学时期,开始比较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后来通过读黑格尔的著作,又转向黑格尔,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他毕业时写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基本观点属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表现了马克思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和勇于突破旧说的独创精神。

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未能实现在波恩大学执教的愿望,转而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1842年4 月开始,他写了一系列文章,虽然在国家、法和自由等问题上仍然保留黑格尔的观点,但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他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的矛盾,认识到普鲁士国家不是理性的体现,开始觉察到私人利益,即剥削者的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能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并研究这些关系的客观本性。

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开始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2年10月马克思接任《莱茵报》主编,并就共产主义问题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展开了论战。他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 总汇报" 》中,肯定共产主义运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指出各种醉心于实际试验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弱点,提出要对共产主义进行" 理论论证" 的任务。与此同时,他着手钻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研究。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碰到了许多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国家问题。为了解决使自己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大量阅读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波兰的历史著作,特别是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著作;研究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政治理论著作,做了读书摘要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揭示了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支配作用,并批判黑格尔关于通过中介调和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矛盾类型的学说,开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是他由唯心主义继续转向唯物主义的重大一步。

马克思在1844年2 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分析了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和不彻底性,把人类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从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把无产阶级看作人类解放的心脏,把哲学看作人类解放的头脑,并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由此表明,马克思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力量和途径。

恩格斯开始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是1838年在不莱梅。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帮助恩格斯进一步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使恩格斯开始脱离青年德意志运动,转向青年黑格尔运动。1841年9 月,恩格斯结识了博士俱乐部的一些成员。1841年11月,恩格斯旁听了谢林在柏林大学的讲学,并在谢林讲学后不到一个月,以笔名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随后在1842年初,以单行本形式在柏林出版了未署名的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与《谢林- - 基督哲学家》。恩格斯反驳了谢林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和蒙昧主义,捍卫黑格尔,肯定青年黑格尔派的功绩。1842年11月底,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这是恩格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发展的转折点,这时他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他在关于英国的一系列文章中,虽然看到了物质利益在阶级、政党斗争中的作用,但对这种情况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则应该高于物质利益,表现了重视思想原则,轻视物质利益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深入工人家庭,亲身体会工人的穷困,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会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他在1843年5 月至6 月发表的《伦敦来信》,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社会各阶级状况以及阶级和政党的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英国各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分析了英国反谷物法斗争中阶级力量的配备,赞扬英国工人为改造社会而献身的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英国的工人群众。特别是在1843年11月发表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他完全摈弃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奉为楷模的观点,揭露了它的虚伪本质,肯定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指出:" 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以社会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和起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经济现象,如私有制、竞争、价值、资本和劳动等等,强调消灭私有制、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力图从经济学研究中引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他说:" 我们要用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对立的办法来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恩格斯通过自己的道路看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同马克思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