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海上军事力量,而此时的清朝虽自封为天朝上国,但由于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曾经的国势早已不复存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严重滞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日不落帝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凭借海军优势,在广东沿海多次进行挑衅,并于同年6月,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此时,被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的中国,国防空虚,军备废弛。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也积极地支持、配合,甚至在清军撤退后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但因为积贫积弱,最终,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割地赔款而告终。中国也因此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然而包括朝廷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次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很多人甚至觉得是“夷人”想要跟自己做生意才做出如此举动,更别说向“夷人”学习了。此次的战败,并没有让当时的满清政府觉醒,反而继续坚持着引以为傲的闭关政策。

但国库亏空的清政府已然无力负担高达2800万两银子的战争赔款以及后续的赎城费、更无法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巨额财政亏空(有数据显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也就是1847年到1848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两),便对人民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甚至跟多。而此时,由于外国工业品在国内大量倾销,使当时民族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豪绅阶级更是趁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由于长期被剥削被压迫,国内民众饥寒交迫,民怨四起,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

时间来到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本就地瘠民穷的两广地区遇上水、旱、虫等天灾,民不聊生,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一场持续了13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1854年,清廷内外交困,而此时的日不落帝国早已不再满足于即得特权和利益,加之《南京条约》届满12年,便进一步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清政府再次被迫与列强议和。后又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

此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终于让清廷内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内忧外患的巨大危机,为了攘外安内,实现国富兵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史称“洋务运动”,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北洋舰队建立,这也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积贫积弱的晚清,虽然屡次被日不落帝国欺凌,但要“师夷长技以治夷”,却不得不向日不落帝国学习,以“求远略”。

北洋舰队想要引进设备,自然还是以日不落帝国为主。但贪婪狡猾的日不落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把当时先进的战舰卖给自己要攻打的“敌人”,因此北洋舰队巨资购买回来的多是对日不落构不成任何威胁的近海小炮艇——蚊子舰。

1879年,日本依靠以铁甲舰为核心的海军,侵略中国台湾,北洋舰队近百艘“蚊子舰”毫无抵抗之力,日本吞并琉球后,掌管北洋舰队的李鸿章震惊恼怒之余也明白了日不落的居心叵测,于是提出购买大型舰船。日不落这次以稍大些的“碰快船”(也就是早期的撞击舰船。船速快,防护底,吃水浅,配炮少,船底有一个大撞角,可以迅速接近敌舰将其击沉。)忽悠李鸿章,即便李鸿章掌管北洋舰队多年,对此时火炮为主的海战心知肚明,可最后还是花了65万两银子买了两艘排水约1300吨的“碰快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的马尾船政局已经可以生产排水约2000吨的同类型舰船了!

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毫无疑问,花费巨资打造起来的北洋舰队再次一败涂地!李鸿章此时也才终于明白,日不落不愿让清政府拥有当时的主流战舰---铁甲舰,更不可能大量售舰给中国。

这时候,去德国学习的几位武将回国,看到北洋舰队的装备情况,直言“能与铁甲船敌者唯铁甲船”,北洋舰队被英国人骗了!而根据这几名中国武将反馈,在留学德国期间,他们享受了很高的接待规格,期间,德国对清政府派过去的其它人员服务也很周到,李鸿章认定:德国对大清很友好。

此外,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和清朝有些类似,这无疑进一步拉近了清政府和德国之间的感情,此时的德国虽也跻身列强之一,但远不如当时的英、法强大,作为一个后来者,德国急需大量订单刺激国内军工业。这与以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洋务派想要购买德国战舰不谋而合,于是清政府开始购买德国军舰,而德国也确实没让李鸿章等人失望,一出手就卖给清政府5艘铁甲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海军虽落后于英、法两国。但德国的克虏伯工厂十分注重装备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而且德国生产的铁甲舰装备着克虏伯工厂生产的克虏伯大炮,这也让德国军舰拥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损失惨重。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在刘公岛与日军酣战一个多月,但羸弱的清政府却无力派出援兵,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6年,王文韶接替李鸿章着手复兴北洋水师,同时,也继承了李鸿章对德国人的好感,再次向德国购买多艘战舰。此后,虽然清政府虽然会不时的购买几艘英国军舰,但海军列装的却几乎一水儿的德国货!

事实上,当时的德国真如李鸿章、王文韶等人所想的友好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