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諲(yīn),南宋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江西人,曾担任咸平令、淮南转运判官等职务。

他执法刚直,颇有政声,坚持抗金,精忠大节,曾亲率潭州军民抵抗强大的金兵,后来因为反对与金议和,惹怒了奸臣秦桧,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向子諲倾慕白居易和苏东坡的人品和学识,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其影响。

今天欣赏的这首词《洞仙歌·中秋》,描写的是中秋月色的阔远明丽和由此生发的感慨,全词富于想象,气势磅礴,感人至深,颇有苏东坡《水调歌头》的气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

一望千里的碧天,如同清澈的绿水一样,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一轮又大又明亮的月亮,如同飞镜一般,突然浮现在天边。

词的起首两句,显示出一种阔大高远的气势,而“飞来”一词,以突兀之势给人以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东汉时期的徐孺子九岁的时候,在月下玩耍,有人问他:“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答道:“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的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了。”

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谁曾说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这两句词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而砍倒桂树则隐含着铲除奸臣秦桧的意思。

因为“桧”和“桂”本来是同音字,仅是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会发“会”的音,作者的观点不言而喻。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

可惜的是,作者也知道,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权重势大,无人能撼动。

他只能感叹,夏天的酷暑虽然退去,但余热还时常袭来,令人烦闷。他只想去蓬莱、方丈、瀛洲三处仙境去躲一躲。

这种入道升仙的想法是作者悲愤至极、寻求超脱的思想流露。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

作者毕竟是位精忠报国、坚贞不屈的忠臣。他想问问嫦娥,为什么月亮要有时圆有时缺呢?请吴刚挥动手中的玉斧,把残月重新修整,让月亮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在这里,表现出作者良苦的心志和坚定的信念。因为作者曾经亲率部队抵抗过强大的金兵,虽然失败,但雄心犹在。

想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就要不屈不挠地斗争,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在词的结尾,作者豪迈地表示,虽然这些年受尽挫折,不得不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锄奸杀敌、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从未失去,流露出作者坚持到底的决心与意愿。

词的结尾一句,雄风浩荡的气势撼人心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诗词欣赏:向子諲在中秋之夜想着要砍了秦桧——《洞仙歌·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