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刘细君的公主,和亲嫁给了70多岁的乌孙王猎骄靡,不仅如此,猎骄靡去世之后,这个公主又嫁给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
很多人都知道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刘细君才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和亲公主。
当年刘邦打下匈奴后,就面临着北方匈奴的严重威胁。于是他便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匈奴大军围在了山西大同一个叫白登山的地方,这一围就是七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以并不光彩的手段脱了困,这件事被后人称之为“白登之围。”经过此事以后,刘邦意识到,匈奴并不好惹,于是便采取大臣刘敬的建议,主动与匈奴结下“和亲之约。”
按照刘敬的建议,刘邦需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匈奴单于的,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吕后的反对,最终,刘邦拗不过,只好加封汉室宗室女为公主,嫁于匈奴。
然而,政治终究还是要以实力说话的,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一开始就是出于逼不得已,所以匈奴自然也不会将和亲放在眼里,笑纳了汉朝的公主之后,依旧是对汉界抢掠,侵扰不断。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为之,不过在此之前,汉武帝也曾利用和亲来谋求边界安定,他和亲的对象是西域的乌孙国。而这位和亲的公主,就是开头提到的刘细君。

和其他皇帝一样。汉武帝也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不过刘细君也不简单,她虽不是汉武帝的亲生女儿,但确实是汉家的宗室女,说的更确切一点,他是汉武帝的孙侄女。
刘细君的祖父刘非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汉景帝)异母的兄弟,他比刘彻大十二岁,刘非当年被封为汝南王,为汉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后来,刘细君的父母却因为“谋反”之罪,被汉武帝问斩。
当时的刘细君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汉武帝见她可怜,就把她带到宫中抚养。不过,虽说汉武帝很疼爱这个孩子,但为了政治需求,他还是将刘细君远嫁于乌孙国。乌孙国远在今天的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带。
当时,年轻貌美的刘细君所嫁之夫是乌孙王猎骄靡,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耄耋老人。而且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时乌孙国为了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搞政治平衡,还迎娶了一个匈奴女子当“左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乌孙国,他们的观念也是以左为尊贵,所以,当时的刘细君就成了“右夫人。”在人生地不熟的乌孙国,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汉朝相差甚远,政治环境复杂,刘细君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于是,身处边远戈壁、远离中原故土的刘细君,当即忧愤的写下了一首诗: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后来辗转多次,终于传回了长安,一带雄主汉武帝看完后也不禁湿了眼眶,但又考虑到不能因为儿女情长耽误了政治大计,所以汉武帝只好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各种物资前往乌孙国探望刘细君。
此时的猎骄靡,年事已高,所以他决定把自己的夫人刘细君再嫁给自己的王位继承人,年纪与刘细君相仿的孙子军须靡。因为按照当时的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部落的君王死后,他的妻子就必须嫁给自己的子孙兄弟或者皇位继承人。

这让汉家公主刘细君难以接受,于是她便上书汉武帝,向他提出请求,希望到时候猎骄靡去世后,能将她召回汉地,然而,汉武帝给她的回复却是:“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这就是政治,冰冷的政治,刘细君无奈,在猎骄靡去世后,又嫁给了丈夫的孙子军须靡,后来生下一个女儿。然后不久以后,刘细君就因病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