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取得怛罗斯之战后,其强大的影响力迅速远迈东方,受其感召的突厥人纷纷投奔而来,皈依改信伊斯兰文化,成为了阿拉伯帝国麾下的鹰犬。第八代阿拉伯君主穆塔西姆,有一半的突厥血统,非常信任这些来自东方的战士,并建立了著名的古拉姆卫队(突厥雇佣军),臻于兴盛的古拉姆士兵成为了阿拉伯君主强有力的武装部队。公元11世纪,受阿拉伯君主之命,古拉姆卫队前去印度摧毁佛教发源地,后拥兵自立为王,突厥人割据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王朝......

古拉姆卫队

公元11世纪,进击的阿拉伯帝国四面扩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身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自然成了阿拉伯君主的眼中钉。于是阿拉伯君主派遣了一支规模巨大的远征军前往印度摧毁佛教发源地,由少数古拉姆卫队(突厥雇佣军)和大量阿拉伯士兵踏上了征程,浩浩荡荡地杀入了印度。

当时北部印度地区已经长期分裂,并且小国林立,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当阿拉伯远征军攻入后,印度人几乎无力阻挡入侵,很快便兵败如山倒,古拉姆卫队挑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大部分北印国家,杀得血流成河。阿拉伯远征军可谓残暴至极,造成了印度人民蒙受深重灾难,突厥士兵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教庙,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英国学者渥德尔曾说过:“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

不久后,古拉姆卫队又以德里城为前沿基地,率军横扫恒河与亚穆纳河之间的地区,长驱直入杀进南印度,历时三年浴血征战,阿拉伯远征军占领了比哈尔和孟加拉部分地区,印度大半的国土沦陷了,许多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

德里大帝自立

古拉姆卫队的将军库特布丁·艾伊拜克,幼年时被卖为奴隶,凭借着能干与勇敢,受到了阿拉伯主人的赏识和提拔,效力于古尔王朝(分裂的阿拉伯帝国势力),四处征伐敌国,屡立汗马功劳,逐渐升职为军队副总司令,可谓阿拉伯君主的左膀右臂。公元1206年,古尔王朝的阿拉伯君主在中亚军事行动失败后阵亡,艾伊拜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率领麾下的阿拉伯远征军独立,以印度德里为首都拥兵割据,德里苏丹王国诞生了。

以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四十大家族”(Chihalgani)为核心统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雇佣军王朝,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前身是阿拉伯远征军。古拉姆卫队(突厥雇佣军)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帝国更加激进,对佛教都采取斩尽杀绝的态度,使得印度百姓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难,尸体堆积成山,但此后很快就对佛教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主要原因是蒙古帝国的崛起,兵威如日中天,迫使突厥人不得不开始团结印度人,共同对抗蒙古帝国的入侵。

蒙古帝国在中亚大陆摧毁了一个又一个阿拉伯势力,令突厥贵族寝食难安,深知大敌正在逐步逼进,其前锋部队甚至曾经跨过印度河流域。公元1259年,蒙古可汗战死沙场,蒙古帝国走向分裂,德里人普天同庆,然后危机并没有解除,残余蒙古势力察合台汗国仍然在不断南下渗透。

德里双刀

拥兵自立的古拉姆卫队,摆脱了阿拉伯帝国不断衰败的影响,使得德里王朝在军事层面上也绝非鱼腩,并且德里骑兵可谓宝刀未老,训练和装备炉火纯青,仍然拥有一战之力。再加上北印度在冶炼和驯马方面非常精良,所以德里苏丹王朝可出动5万精锐铁骑,其战斗力不容小视。

德里大帝阿拉丁-哈尔吉手上有两把利刃,第一把刀是古拉姆卫队(突厥雇佣兵),长年累月的久经沙场,使得这些突厥战士嗜血成性,对于骑射和近战厮杀很有心得,更是狂热的伊斯兰信仰者。另一把刀则是阿拉伯骑兵,从中亚四面扩张可谓所向披靡,是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力量,其坚毅与军事训练程度极高,使得德里大帝有与察合台汗国(蒙古分裂势力)有魄力一战的实力。

另外,德里大帝阿拉丁还从当地征召动员了5万印度步兵和2700头大象,总兵力达到了10万之众,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诞生了。德里大帝阿拉丁还敏锐地察觉,蒙古骑兵扩张入侵没有过于稳固的补给线路,而印度环境炎热且气候恶劣糟糕,若战争陷入白热化持久战,对察合台汗国将造成毁灭性打击,进而引发士气低落溃败。于是德里大帝阿拉丁下令全军在首都德里附近的军事重镇基利扎营,形成双塔奇兵,进可攻退可守,以铜墙铁壁之势阻挡蒙古人的南下。

喋血蒙古

公元1299年,察合台汗国倾巢而出,10万察军浩浩荡荡地前来讨伐德里苏丹王国,蒙古人将会把战线不断向南推进,战火毁灭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很快便军临至基利附近,双方在亚穆纳河与印度丛林之间的战场上扎营对阵。

军事重镇基利的糟糕地形,根本没法进行一场像样的骑兵决战,使得察军无法展开全面攻势,这正符合德里大帝阿拉丁的判断。战争由察军率先发起,蒙古弓骑兵冲上阵前齐射箭矢,如同乌云般密集的弓箭从天落下,短暂地遮挡住了天空,在察军的不断攻击挑衅下,德里大将扎法尔汗开始焦急不安且精神慌乱,立即率领万人分队出击追敌。

蒙古弓骑兵也顺势进行大范围的战略撤退,试图诱敌深入,紧跟其后的突厥骑兵拔弓射击,而蒙古人则经常以回马箭的方式进行回应,双方就这样边打边跑,时断时续走了将近55公里远。突然之间,察军埋伏的两翼兵马从山丘上杀入,三面合围了德里大将扎法尔汗的万人分队,眼见必死无疑,德里大将扎法尔汗大吼一声,率军朝着包围他们的察军发起自杀性冲锋。

这些德里具装骑兵在近战格斗中势不可挡,锋利无比的阿拉伯弯刀,以及更好的甲胄与严格训练,使得德里士兵在战斗中不落下风,令察军打得非常吃力,砍杀了一排又一排的察合台士兵后,德里骑兵仍然在大杀特杀,战场上瞬间血流成河,察军逐渐有点招架不住了。最终,一支利箭通过甲胄间的缝隙,射穿了德里大将扎法尔汗的心脏,他重重地摔倒在沙土上死去,解决这支万人分队令察军消耗了大量体力。

然后,察军继续尝试向德里军主力所在的军营发起强攻,但壕沟与障碍物阻挡了蒙古弓骑兵的跨越,双方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察军还是无法攻克坚不可摧的军事重镇基利,而南下所携带的食物已经出现了短缺告急,而担任察合台方面总指挥的克鲁王子在前沿作战时不幸重伤而亡,战局的日渐不利,迫使察军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开始向北方陆续撤退,这场战争以不分胜负告终。

六年后的1305年,察合台汗国再次出兵5万大举入侵,察军顺利穿过印度河防线,向东沿着喜马拉雅山麓,朝着恒河流域推进。再次遭到了德里具装骑兵的阻击,经过激烈的浴血厮杀,德里骑兵大获全胜,察合台方面阵亡士兵2万余人,被俘虏士兵9000余人,少数不服者在首都游行时被印度大象踩扁脑袋而死,史称为阿姆罗哈之战。

终章

德里苏丹王国在与察合台汗国的斗争中,不断击败蒙古弓骑兵的入侵,迫使察军陆续撤出了印度河以北,以卓越战功保卫了印度领土,加强了突厥和阿拉伯的“四十大家族”(Chihalgani)核心统治。直到数十年后,一个叫帖木儿的中亚蒙古人出现了,号称黄金家族支系后裔,率军东征西讨逐渐统一了分裂的蒙古汗国,使得蒙古帝国再次三分归一,复仇之火已经熊熊燃烧,河中雄狮正在积蓄力量,德里苏丹王国的末日已经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