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添新岁月,春满旧河山

------2022年的第一天,期待与希望的开始。

在齐桓公争霸过程中,“长勺之战”可谓一次少有的挫折,这也让他不再独断专行,更加重用管仲。

齐桓公一一采纳管仲的建议:派人开采铁矿,大量制造兵器和农具,发展农业,充实国家和百姓;利用齐国近海有利条件发展渔盐业;与此同时,实施减轻社会各阶层负担的政策。在管仲辅佐下,齐国很快国富民足、社会安定。

随着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号令诸侯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齐桓公问管仲:“如今国富民强,可以在诸侯中称霸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管仲认为,在诸侯国中,楚国、秦国和晋国均自恃强大雄踞一方,因此齐国还不能称霸。他分析说,东迁以来,周王室尽管衰微,但在诸侯心中,周天子仍为天下共主。

当时,中原各国经常遭受戎、狄等部族袭扰。于是,管仲建议打“尊王攘夷”旗号,号召各诸侯尊重周朝王室,联合抵御蛮、戎等部族,借此对诸侯发号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

首先,和睦四邻。

按《国语•齐语》载,管仲建议:“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他还提出“和睦”邻国的方法--“反其侵地”,即归还侵占别国的领土。而另一种手段就是军事打击。

比如鲁国,自长勺之战后,鲁三败于齐。按《荀子集释》云:前681年,齐鲁会盟于柯,“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此次会盟,结束了齐鲁长期对抗的局面,也是齐国建霸事业的一个转折。很快,齐国相继退还鲁国的侵地棠、潜,退还卫国的侵地台、原、姑、漆里,退还燕的侵地柴夫、吠狗。这样一来,齐国赢得友好的周边环境,还在“四邻”中树立威望。

其次,“攘夷”。

公元前663年,山戎出兵万骑攻打燕国,劫掠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难以抵挡,求救于齐国。齐桓公本不想驰援,但管仲说,燕国遇难,前来求救,假如能率先出兵伐夷,就能在天下树立威望。于是,齐桓公亲率大军驰援燕国。

当他们来到燕国时,山戎早抢了大批财物跑了。管仲建议,向北追击,彻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

于是,齐桓公北伐山戎,行军千里,深入蛮夷之地,耗费巨大物力人力,历尽艰辛。据《管子•小问》载:至卑耳之溪时,曾经一度迷路,幸赖“老马识途”,才走出迷谷。

直到次年春天,齐军才最终击溃山戎。

之后,齐桓公又“刜令支,斩孤竹”,一路扫荡,声势大震,“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国语•齐语》),直至“三匡天子而九合诸侯”(《管子•戒篇》)。

为答谢齐桓公的“盛情”,燕庄公一路送别齐桓公南下归国;但队伍不知不觉队伍已跨出燕境而进入齐地。齐桓公不愿违背“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的礼制,于是分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

临别时,齐桓公又嘱咐燕庄公,“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使燕复修召公之法”(《史记•齐太公世家》。

各诸侯听说齐桓公如此深明大义,都纷纷追随齐国。

在驰援燕时,鲁国曾承诺出兵,最后却按兵不动。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并没有惩罚鲁国,反而将一些战利品送给鲁国。此举让鲁国上下十分感动,也得到各国赞誉。

再次,制衡大国。

何为王霸?即能使其他国家按照自身意愿行事。但是,得不到体系内大国承认的霸权,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霸权。

当时周王室衰微,只有齐、楚、秦、晋是大国……秦穆公偏远,没有到中原会盟。”鉴于秦国地处西陲,齐桓公欲确立霸权,必须要得到当时强国晋、楚的承认。

楚国日益强盛后,陈、蔡等国都受其威胁,即郑亦生动摇。

公元前656年,齐国以“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史记》)讨伐楚国。

于是,齐桓公亲率大军加上宋、鲁、郑、卫、陈、许、曹的八国诸侯联合攻楚之盟国蔡。接着,大军就攻向楚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成王闻讯,马上调集军队迎战,同时派使臣责问齐国,两国相距遥远,为什么无故攻楚?

齐国责难楚国: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国自知理亏,不得不承认错误,并答应恢复纳贡。

齐国还不过瘾,开始向楚国炫耀军威,但楚国使臣态度强硬,表示一旦开战就会反抗到底。

齐桓公猜想强攻楚国或许会两败俱伤,既然楚国答应恢复进贡,见好就收。

于是,中原各国诸侯在召陵(河南郾城东北)和楚国订立盟约,随即班师回国,遏制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最后,“尊王”。

实际上,所谓“尊王”,也只是齐桓公实现与维护霸权的一种手段,而周王室承认并给予“尊王”的合法性,也只是更多的无奈,因为当时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

周釐王刚刚即位时,齐国居然派使臣朝贺,当然十分高兴,还答应让齐桓公代行天子之权,去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天子令,知会各诸侯到齐国北杏会盟,确定宋国国君地位。当时的齐国威望还不高,只有宋、陈、邾、蔡四个诸侯国奉命到达北杏,而鲁、卫、郑、曹等国则没有出席。

齐桓公想取消会盟,管仲劝阻,说不能首次会盟就失信,三人可成众了。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借周天子命,被推选为盟主,最后五国订立盟约,相约尊重王室,攘夷于外,互相帮助。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召集各国于鄄地会盟,此次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各诸侯国的初步肯定。

不久,周惠王想废太子郑,立宠妃之子为太子。公元前655年,齐桓公联合八国诸侯会盟于首止,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把太子郑接到首止。

周惠王尽管十分生气,无奈害怕强大的齐国,太子的地位得以得以保全。

周惠王去世后,太子郑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十分感激齐桓公,派人将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

齐桓公抓住机会,知会各诸侯到宋国葵丘去招待天子使臣。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等七国国君会盟于葵丘。会上,使者宣布周王令,大概意思是齐桓公接受胙(祭肉)时可以免于下拜。

此次是齐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他终于达到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因此,史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