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0日,老南京人许庆一大早就和老伴忙活着搬家。这处位于老城南小西湖片区的房子,许庆家先后住了七代人。

“我们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到这边来了,这个地方必定是我许家的根。我正好遇到这个好的机遇,不是遇到这个机遇,这个房子我也保不下来。”

许庆所说的好机遇,要从三年前小西湖片区的更新改造说起。

△视频

01

“小西湖社区提醒您,本次更新改造去留自由,一户一策……” 2019年,一则广播搅动了原本平静的小西湖。 “去留自由”四个字格外引人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西湖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处历史风貌区之一。明清时期建筑院落用地占比约40%,时光在这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但也让它尽显苍老。改造前的小西湖片区总占地不足5公顷,却住着810户3000多人,变成了一个拥挤杂乱的棚户区。作家叶兆言笔下的老城南,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家家门口放着晒太阳的马桶,上公共厕所要骑自行车,夏天洗澡要把家里人赶出来”。

居民陈鸿荣说,每家都没有洗手间,邻居间甚至会因为晒衣服而发生口角。居民张玉芳家一下雨就到处漏,只能拿几个盆接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众多老旧片区和文保建筑、历史街区混合交织。怎样让民生改善和历史文脉保护和谐共进,让古老街巷留住烟火气的同时,焕发新活力,南京一直在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有机更新之策。

2019年,小西湖开始试点做“小规模、渐进式、逐院落”的城市微更新。政府、居民、设计团队、操作的甲方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 以每个院落里面居民的意愿,来决定这个院落怎么改造,这是群众充分参与的一种更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入户统计,50%的居民决定留在小西湖。街坊们开始关心,政府口中的“微更新”,到底能不能给生活带来大改变。

02

‍‍‍‍‍‍‍‍‍‍‍‍‍‍‍‍‍‍‍‍‍‍‍‍‍‍‍‍‍‍‍‍‍‍‍‍‍‍‍‍‍“你有什么个人需求?”从签约改造起,这句话,居民陈鸿荣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他和另外4户20口人挤在人均面积不足10平米的公房里,去留自由本身就是个意外,怎么改竟然也能自己说了算。

为了给陈鸿荣和街坊们提供一户一策的改造方案,政府联合了东南大学的专家团队来做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鸿荣需要储物空间,设计团队就搭出个阁楼;老人家喜欢亮堂,他们就在40多平米的空间凿了8个窗户。方案来来回回改了十几稿,这才过关开工。

03

而在陈鸿荣家的院墙外,小西湖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在窄巷中推进,这让居民龙小明充满期待。从前,他家的院子是个“水柜子”,一到暴雨季节,只能穿拖鞋在水里走,从院子里面往外舀水。此外,他们这边还没有通上燃气。

排污不畅、燃气不通,还有居民家因电路老化起过火。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正在铺设的地下管道集中解决,但现代市政设施接入历史街巷,对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早在2019年动工之初,居民就担心管道铺设会对房屋安全和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既要舒筋活血,又不能伤筋动骨,小西湖需要一场精密的微创手术。东南大学团队研发了微型城市管廊,集成了雨水、污水、自来水和消防等管道。铺设时通过管腔隔板减少管线间距,再为电力和燃气设置单独空间,一到四米的窄巷都可以采用。

尽管是“微创手术”,但要降低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也必须用足绣花功夫:分段施工,每次只开挖20米左右;留足出行通道;施工机械都换成小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算上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等,微型管廊的建设难度远超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但建成后,维修成本大大降低,工人可以进入地下检修,让历史街区免受反复开膛破肚之苦。

渐渐地,街区里的对话不见了起初的吵嚷。经过一年多改造,2021年初,小西湖迎来第一轮“检阅”。拿到钥匙,陈鸿荣迫不及待要回老宅看看。

“搞得真好,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私人订制了。什么叫幸福感,这个就叫幸福感。”陈鸿荣说。

赶在2021年春节前,龙小明家盼了三十年的燃气也通了。2021年的梅雨季节,龙小明家的院子三十年来第一次没有遭遇水淹。越来越多人看到变化,更加积极地支持改造。

2021年2月1日,12组秦淮花灯点亮夜空。街区先期释放出的48个院落完成改造,小西湖更新的初步面貌也在这场绚丽的仪式上被照亮。

04

看着街巷和院落发生的变化,年过七旬的许庆夫妇有些坐不住了,这更新改造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家?

“我一开始就要求历保集团帮我重盖,而且我是讲自己出资重盖,那个时候我估计总归要百十万块钱,不够再跟亲戚朋友借借。”许庆说。

事实上,和邻居陈鸿荣家的公房改造不同,许庆家属于私房,有叔侄表亲多个产权人,这类情况在小西湖十分普遍。更新改造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涉及到土地整理、税费支持以及房屋确权等诸多问题。

2020年,南京市相关部门和秦淮区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和讨论,出台了《老城南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规划方案实施管理指导意见》,私房更新改造,有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新出台的政策,C、D级危房翻建费用由财政予以补助,许庆家属于D级危房,60多万元改造费用,他自己只要承担40%

2021年3月24日,许庆和造价、设计、实施主体、施工、监理五方签订了协议。许庆的老宅,成为小西湖第一家居民自主更新的房屋。

改造团队不仅尊重老两口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还充分考量、尊重老人的家族记忆和情感需求。 小院里,这棵许庆幼年种下的枇杷树,增加了施工难度,尽管老人并未主动提起,但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按照计划,许家后院供老两口居住,前院出租给历保集团,对外引入新业态。将来会开什么店,许庆并不担心。街区里,24小时书店、咖啡厅、欢乐茶馆、非遗工作室等陆续绽放,保留老南京烟火气的同时,也开启了文创新空间。

小西湖片区多处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故居、遗址,也在保护和修复后,成为活态的公共空间。曾经“步履蹒跚”的古老街区,就此迈开了轻盈的步伐。

05

刘光纪家的后院,是小西湖的人气王。 昙花一现的美景不常有,但这样的热闹,在刘家后院几乎天天上演。

起初,历保集团只是设想帮刘光纪家打造镂空院墙,让游客可以透过窗格看看院里的百年石榴树,也能领略老南京人真实的生活。

可没想到刘光纪给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打开院门,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私家院落变成了共享景观。 街区改造的受益者,已经在不经意间,转变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

原本一天和邻居们说不上几句话的刘家夫妇,如今成了社交达人。小小的共享院,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阔别260天后,许庆搬回了焕然一新的老宅。改造团队告诉他,这大半年里,又有十多位老邻居签订了自主更新协议。许庆的新家俨然成了小西湖这类改造的样板间。

回忆、乡愁,在这个沉淀着七代人情感的小院里,像枇杷树一样向下扎根,传统的气质和现代的风范,也在城市芳华重焕的过程中,向上生长。

06

2021年,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表示:“ 目前城市更新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体现在一种微更新,实质上就是要兼顾保住城市的文脉。城市文脉最终要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个体对城市的记忆,或者对城市的眷恋。所以现在的城市更新行动,改变了原来大拆大建的做法,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这个转变首先是政府发展思路、发展理念的一种转变,现在更关注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生活更加幸福。”

2021年11月,南京成为全国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之一。未来五年,南京计划改造605个小区,惠及16万户居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并将继续,照进现实。

详细报道请关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