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 地产中文系2021-12-31 18:12

更多关于房产的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中文系”与我们讨论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或许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可能并没有攻坚克难后的欣喜,甚至还有一丝怅然。

但不管怎么样,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多少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其实很想寻觅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长沙楼市过去这365个脚印,很遗憾,恐怕没有一个字词来恰如其分地速写其中的悲喜。

如果有最接近的,一定是“难”字。

困难的“难”。

当然,也可能是灾难的“难”,比如恒大。

来势汹涌,大厦将倾,还好,它终归没有走向深渊。

许老板当年那些豪情壮志与这次恒大危局总让人觉着有些玄幻,似乎也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自从长沙楼市正式市场化以来,没有哪一年如同2021年般深刻、深远。

就算是最为煎熬的2013-2015年,就算2020年疫情+调控的双压环境。

“房用住人”的总体原则,“三条红线”的监管框架,以及“楼市调控”的毫不动摇,在2021年发挥出最大效力。

包括长沙楼市。

开发商,明显过得更小心翼翼。

尤其是恒大暴雷之后,热衷高周转的人,真正明白了究竟什么叫生死一线。

6月,长沙首次集中供地上演着热热闹闹;第二次数次推迟后在10月传出大量“下架或流拍”;而第三次,本土国企成为拿地的主力军团。

局面源自于选择,选择代表着变化。

从前两年“蚊小也是肉”,到今年的“皆从壁上观”,土地天枰上演高歌猛进与止步观望的两极变化,或许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长沙地产江湖时代。

有人说是“国进民退”,也有人说是“降资产良方”。

我们更倾向后者。

本土国企有地但缺开发经验、品牌房企拥有经验产品却拿地艰难,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联合开发路子,不失为一个上佳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何况,近两年兴起的联合开发模式,似乎都收获了成功果实,在经济效益和稳健发展两个维度都得到较好的满足。

当然,还是要注意到品牌房企在那些在限制条件较为宽松的“优质地块”上的争夺。

“高端有市场”,眼下已经能够品尝。

毫无疑问,未来楼市关键性竞争并不在于传统刚需产品推新与规模,而在于大平层、洋房、叠墅领域的产品力构造。

虽然运达创造出高端产品的销售神迹,旭辉、万科们在高品质上摩拳擦掌,也不乏城发恒伟等在户型产品上费尽心思,但从总体来看,长沙楼市供应端拥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这或许也不全然是开发商所能左右的,成本上的掣肘、审批上的把控、消费端的理解等等因素,共同促生出产品的现状。

不论如何,对于还有追求的房企来说,这是一场难打却也不得不打的硬仗。

别误会,这场硬仗,其实并不需要跟别人去博弈,而是需要在深处来审视自己:

产品究竟卖给谁,服务究竟怎么做。

只有真正将客户摆在开发前沿、沉下心来把造奢华营销中心的精力用在产品的每一寸空间上,而不是企图用喧哗、炫技以及华而不实的浮躁,来对位高阶用户的鉴赏能力。

没有人愿意做小丑,时间向来也不会辜负这些付出与平常心,也许就在某个瞬间,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官方表态,没有惊喜,楼市沿着一个稳字持续前行。

“年均增长40万”的长沙愿景,也在为这座城市房地产市场扩展新的可能。

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人,恐怕未来的日子不会如同前两年那样一帆风顺。

这是一个躺平的楼市世界,却容不下习惯躺平的人。

在闲聊中,绝大多数地产人的焦虑感从来没有像2021年这般直接而浓厚。

你不知道客户到底在哪里,不能保证会不会被优化,不能确定架构调整会不会被殃及,不能认定下一个项目或者东家…

甚至,你不能想象,离开地产这个行当,你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在过去的这些时间里,我们见过太多的地产人去卖保险、开酒馆、办兴趣班或者干脆“消失不见”。

转型,可能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是,转型是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恐怕未必。

我们见过太多的高端项目强调“距离地铁XXX米”,也听闻太多的普宅说“附近地块涨到XXXX元”,更不少遇见中介经理表示“XXX学校没有这里好”。

真的,如果还对房地产有托付,如果还对楼市有想象,我们都需要做更优秀的自己。

也许时间就是这样,送走一批人,又迎来一批人。我们也一样,走过旧时间,也拥抱新时间。

但2021,我想,我们不会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