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首先通过介绍便利店行业的发展现状,揭示了便利店的分布、运营情况以及便利店发展面临的困境;其次阐述了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难点;最后提出“银行+便利店”的服务模式,解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服务、加强合作等方面着手进入便利店市场。

关键词:便利店;移动支付;“便利店+银行”生态圈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便利店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不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加之店铺的投资成本较高,便利店的运营难以维持,因此这种业态模式受到了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质疑。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都已经适应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购物者的购物需求从产品齐全转变为快速便利。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和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线上购物和传统大卖场的优势逐渐减弱,而便利店快捷的购物体验满足了消费者对时效的追求。由此,便利店行业备受年轻群体青睐,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国内市场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多数归属日本和中国台湾,国内便利店在集中度和差异化经营上与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便利店总数虽达到13.2万家,但按照单店服务3000人次的规格,我国城镇乃至部分一线城市仍旧存在巨大缺口,说明我国便利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将金融服务融入广阔的便利店市场,以自身的优势解决便利店的发展困境,同时可创新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便利店+银行”生态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我国便利店行业现状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在2019年,中国便利店行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销售额2556亿元,销售规模增速达到13%。从销售额上看,便利店在2016年的增速为31%,之后逐年下滑,至2019年下跌到13%,销售增长势头逐渐放缓,但远高于当年超市业态的4.1%和百货业态的-0.8%,在实体零售中一枝独秀;从门店数量来看,2019年中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同比增长9%,增速较上年同期15%的增速有所下降,这也是我国便利店行业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门店数量增速放缓,但便利店业态仍保持较快的增长。

依据便利店的分布和性质,可分为全国连锁便利店、本土品牌便利店和夫妻店。其中,全国连锁便利店的主战场为一、二线城市,位于中东部的一、二线城市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是该类便利店增长的热点区域;本土品牌便利店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本地,是各地便利店业务的中流砥柱;夫妻店遍布在居民小区周围,以方便性为主要特色,一般面积较小,是离消费者最近的零售终端。

就便利店运营情况而言,便利店销售的商品主要有:即食食品、烟、饮料、包装食品、日用百货。在主要商品中,即食食品和自有品牌的利润相比较高,二者的商品占比也逐步上升,但便利店的商品结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便利店单店日均销售额5297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虽然单店平均销售额稳步上升,但运营成本上升速度更快,特别是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

从便利店的分布和运营情况不难看出,便利店的经营呈现出范围小、品种多、数量少的特征。这决定了便利店的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者对便利店的服务要求较高。与此同时,随着便利店数量的逐渐增加,便利店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可以说便利店在面临自身压力的同时还面临外在的威胁。其次,便利店的商品同质化较严重。不论是经营范围、商品陈列布局,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消费者难以形成品牌敏感性与品牌忠诚度,且由于自有品牌率低、人力成本高、租金成本高等原因,我国便利店的利润水平也较低。此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密度的不同,我国便利店分布较为分散,便利店的发展也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总体来看,南方沿海地区便利店发展要优于西北、西南等内陆地区,一线城市中的发展要优于其他城市。

三、新零售背景下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的现状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商业银行看到了移动支付广阔的发展前景,纷纷布局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底建成国家级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简称“MTPS”),并组织商业银行、运营商接入平台,旨在为移动支付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2015年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发布了银联云闪付,旨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移动支付服务。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跃跃欲试着手推出自身的移动支付产品,比如2016年招商银行发布全新开放平台“一网通”、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龙支付”等。同时,商业银行加强了与商家、互联网公司等上下游公司的合作。为了进入被第三方支付率先占领的生活消费场景,商业银行发力打造自有的聚合支付产品,旨在抢夺更多场景的移动支付份额。除了主流的二维码支付场景,移动NFC的支付规模也在持续增加。

3.1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必要性

一是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核心业务。一方面,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普及度高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在绝大部分客户的生活消费领域中使用频繁。另一方面,从现金支付方式开始,历年来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经历了刷卡时代以及网银时代,直到演变成了如今的移动支付,虽然支付方式与时俱进,但是支付业务始终是银行的基础核心业务之一。货币的不同形态不影响其通过消费者的支付行为行使支付手段职能。因此,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商业银行急需完善自身的移动支付产品,提升移动支付业务的客户体验,避免成为第三方支付的“通道银行”。

二是移动支付可以增强交互、提升客户黏性。传统的银行业务与客户的生活场景几乎隔离,这对银行培养客户粘性不利。而移动支付因其便捷性,是消费者在小额高频的支付场景中的首选。商业银行应重点拓展生活消费场景,提高用户使用银行手机软件的频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培养用户使用银行手机软件支付的习惯。

三是移动支付能够沉淀消费者行为数据。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家商业银行深化了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打造了更为简洁便利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模式,极大地简化了用户办理业务的程序和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移动支付业务沉淀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能够根据支付数据提炼背后的消费者习惯,帮助商业银行精确地把握客户的需求,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四是移动支付有利于银行开展其他业务。首先,商业银行通过管理、分析沉淀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信用评级,根据消费者的的信用等级对消费者提供对应额度的快速授信。这种根据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授信方式,兼顾了低风险和便捷两大益处,符合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应用前景颇广。其次,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用户支付数据,发掘客户的理财、代缴等业务需求,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提出差异化的营销服务。

3.2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

1.支持的场景有限,用户体验不完善

一方面,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由于起步较晚、初期不够重视等原因,流失了大量的生活场景支付业务。虽然后期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出相关产品,但是仍存在支持的生活消费场景有限、场景覆盖率较低等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商户,其支付手段仅限于使用最为广泛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甚至还未开通银行移动支付的窗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商业存在银行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以及经费有限的情况,其移动支付软件的使用感较差,难以得到用户青睐。

2.开拓新的生活消费场景困难

目前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已占据了90%以上的生活消费场景,这造成了商家和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强。商业银行想要开拓移动支付市场,进入到生活消费的场景,可能短时间内获利颇微,甚至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诱使商家同意增加新的支付渠道。

3.手机银行存量用户数量和第三方支付相比较小

尽管商业银行目前开始重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但是总的来说,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量(简称“MAU”)远低于第三支付软件,相应的使用手机银行进行支付的用户数也较少。显然,相比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软件在用户交互频率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支付宝以网购平台这一核心场景为依托,在网购移动支付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微信支付凭借其社交属性也拥有大量的客群。而银行虽然存量客户数量可观,但是缺乏核心生活场景支持,交互频率得不到提高,难以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目前,银行的移动支付客户规模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缺少金融科技复合人才

商业银行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科技人才作为后备力量予以支持,而目前大部分银行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远远不够。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模式是将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组合搭配,但是容易出现沟通不畅、考核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急需合适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来开发移动支付软件、场景等,大量引进优秀的金融科技人才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5.银行内部组织模式制约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一方面,移动支付是为了让人们的日常支付活动更快速便捷而生,是金融科技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情况复杂易变。商业银行的审批流程冗长,这种制度安排不利于根据市场流程灵活调整战术。另一方面,银行内部人员固有的条线思维也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创新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6.产品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区别不大,同质化严重,缺少个性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商业银行针对移动支付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对B端、C端客户的相关知识教育和支付习惯培养有也待跟进。

可见,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形势,移动支付系统也在逐渐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多元化、更快捷的支付手段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而且能够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便利店行业的高速增长,使其在实体零售业中一枝独秀,且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在智能物流、智能支付、无人店等方面的试点都有待积极开展。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便利店的转型升级中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守住自己的核心业务,同时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打造良好的“银行+便利店”生态圈。

四、“银行+便利店”服务模式

在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住便利店这一成长空间较大的行业,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与便利店的合作,以移动支付业务为基础,基于便利店的转型升级深化合作内容,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1.优化服务、丰富场景、打造品牌

在与便利店的合作中,商业银行应了解到,便利店行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的便捷性。而便捷性不仅包括便利店的地理位置方便,还包括便利店的产品丰富,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面对便利店商品同质化严重和自由品牌率低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资金支持其商品研发、仓储建设等,优化对便利店行业的服务;在面对便利店的社区化、合作整合等未来趋势,银行可以积极完善自身支付场景建设、针对便利店所处环境不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方针,让便利店的服务不仅是局限于提供便利商品的范围,而是更多的针对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提供服务,逐步形成自身的移动支付品牌效应。

2.加强与便利店、供应商的合作

第一,商业银行应加强通过与便利店商家联合举办只有银行支付渠道才可使用的优惠活动来吸引顾客。对银行来说,这样做可以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用户数量,进而通过金融产品的营销增加客户黏性;对便利店商家来说,可以增加获客。第二,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便利店的经营成本普遍较高,原因在于进货成本上,商业银行增强与供货商联系,帮助便利店实现供应商统一配货、集中送货,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进货成本。

3.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开拓生活消费场景与推广聚合支付携手并进

第三方支付公司因率先进入生活消费场景而取得了先发优势,增加了商业银行进入此类场景的成本。面对这样的困局,商业银行应该两手抓,一方面通过给便利店商户上聚合支付的形式打入这些场景,另一方面应当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将银行的移动支付方式嵌入智慧支付的场景之中。

4.建立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金融科技人才。懂业务的人才更了解市场需求,懂技术的人才懂得如何开发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复合型人才两者兼备因而更具创造力。因此,商业银行开发出一套完备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非常有必要。

5.简化移动支付项目审批流程

商业银行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而繁琐的审批流程会放慢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节奏,甚至会贻误战机。因此,简化移动支付项目审批流程至关重要。可以采用在总行设立评委会的形式,为各地移动支付项目的审批开辟网申的绿色通道。

6.采用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加大宣传力度

商业银行应该围绕各自的战略定位培植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此外,商业银行在拓展移动支付场景的同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宣传银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宣传银行移动支付享受银行级支付。(作者:孙伶俐 蒋海林 叶舟 李江辉 刘博成)

参考文献

[1] 陈纲.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1):93-94.

[2] 徐昱昕. 我国便利店发展模式及问题分析——基于新零售视角[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6):57-58.

[3] 相飞. 便利店与快递服务结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9(10):162-163.

[4] 李伟,吴凤媛. 消费升级背景下便利店的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20(1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