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真的吗?

《告白》《狩猎》《伊甸湖》《坏种》......无数部经典电影都说了同一个道理——

熊孩子恶起来,成年人都赶不上。

不假思索的欺凌,毫无反省的残忍,没有掩饰的邪恶。

同理心缺失,额外肆无忌惮。

这不,又来一部恶童系列。

《无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

挪威人。

地区冷,风格也冷。

此前的导演处女作《盲视》,一鸣惊人横扫国际各大影展;编剧作品《奥斯陆,8月31日》也有口皆碑。

这一次,《无辜者》成功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

一波接一波的网友表示——

年度最佳恐怖片预定!

电影开场几分钟,就用四个小型故事场景,描绘出了初级恶童——

伊达

金发碧眼小女孩。

姐姐安娜智力发育迟缓,不说话,不反应,不觉察。

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伊达一把用力捏下去。

反正你也发不出声音。

是无心的试探,还是有意的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到新居,初来乍到。

啥也不干,先往楼下吐口口水。

是孩童之举,还是天生粗俗?

要说上面场景是无心,接下来这个行为,就是恶童本童。

家里装修后,留下一些玻璃碎片。

不动声色,偷偷放进姐姐鞋里。

碎片放在鞋掌处,容易被发现,要放鞋头。

提起来,抖一抖。

四个平平无奇的场景,就让人后背一惊。

没错啊,她就是我们见过的最普通的小女孩。

她所做的一切,大多数小孩都做过的。

她小小的恶行,大多数成年人体验过。

对于孩童行为,我们总是试着不去揣测其背后的深沉心理原因。

往浅处说,是不以恶意揣测小朋友,往深处说,她是每个人的一道影子,是每一个我们。

而和伊达对应的,是恶童二号——

本杰明

在踩死那只蚯蚓的池塘,他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就像她的恶行召唤来了恶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杰明一出场,整部电影的主题才隐隐出现。

这是一个关于超能儿童的。

这个黝黑皮肤的男孩子,拥有一种能力,用意念改变物体行动轨迹。

一块石头扔下来,自由落体。

他看一眼,石头就飞往了别处。

男孩的实验,开始越来越疯狂。

他能控制石头的落体路径,那猫可以吗?

抓一只,从楼上扔下去。

在电影《超能失控》中,我们看到了不成熟的少年是如何毁掉自己的——

突得超能

能力越大,后边一句永远跟着责任越大。

如果超能力被不成熟,无法承担责任的个体获得,那就是周边人的灾难。

摔猫戏码一出,电影也开始出现一个重要转折——伊达的转变。

猫没有死,本杰明准备一脚踩下去结束它的性命。

“不要!”

伊达喊出了声,转过身去。

每个孩子身上,也许都有恶劣残暴的一面。

关键的是,他能不能在残暴显性时,产生一丝对外界,对他人的共情。

“咔”的一声,猫死了。

她第一次亲耳听到了生命流逝的声音,这里面有痛苦,有绝望。

她感受到了。

此前,无论掐姐姐,往姐姐鞋子里放玻璃碎片,她都非常的心安理得,因为,姐姐的智力缺陷,导致无法展现出自己的痛苦。

她感受不到。

这一次,她面对真正的痛意时,完成了她最重要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的力量,正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同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阐述孩子之所以不会被沦落为恶童——

爱莎。

她既是一个社区里面的小女孩,也是人心向善的具象例子。

她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超能力。

通感。

这个小孩能相隔很远,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安娜的鞋里被放入了碎玻璃,她感受到了锥心的痛苦。

一晃神,还看到了血渍。

这都是安娜的痛,她感受到了。

她可以和人形成脑电波交流。

爱莎在窗户上画了一只鱼,而在自己家的安娜似乎有了心灵感应。

在画画板上,画了同样一只鱼。

他们在隔空对话。

这个场景,非常像前几年的美剧《超感猎杀》了。

关于通感,《超感猎杀》用一个科幻故事,说了一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故事。

各国各地,身份各异,取向不同,肤色不同的人们,生活哪怕毫无交集,却总会有着相似相通的痛苦、快乐、悔恨、希望。

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到所谓通感指向的理想——

感知他人,理解包容。

大千世界,和而不同。

和《超感猎杀》一样,爱莎也承担起唤起同理心的角色,对于谁都不理解的智障儿安娜,她能理解。

“她(安娜)为什么不哭?她从来不哭。”

“她内心在哭。”

爱莎作为通感之人,传达理解和沟通,让伊达开始走进的安娜的心。

安娜能磕磕绊绊说话了,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

她说——

它.....他咬我。

痛感出来了。

再也不是那个,鞋里被放玻璃渣,也面无表情的姐姐。

伊达对姐姐的理解和共情,终于被唤醒。

而另一边,本杰明却在恶童的道路上一走到底。

在杀猫事件之后,他越来越不受控制。

一个小男孩,他身上的残暴性和报复心愈演愈烈。

和小伙伴发生了矛盾,

利用超能,手刃伙伴。

象征理解的爱莎,死于恶童本杰明之手。

而弑母这场戏,更是完美展现了他的个性

母亲教育了几句,他就用超能将母亲重创致死。

铁锅砸头,不够。

开水再浇一轮。

恶毒至极。

看到母亲受伤昏迷的样子,他流了几滴泪。

拿着抹布,擦干净母亲头上的血,挤干她腿上的水泡。

最后,抹布一扔。

坐到一旁,冷漠地吃起晚饭来。

母亲垂死中惊醒,他静静地看着,全然不顾。

有人说,小孩之恶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恶。

因为它不加思考,不加掩饰,完全纯粹的本性之恶。

无视规则,无视生命,无视尊严和爱。

那么,小孩又是怎么成长的?

三四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神,外界不过是自己的延伸。再往后,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改变外在世界,自恋,自我中心的倾向会缩减。

十岁左右,随俗阶段,基本顺应世俗社会的模式。

没有恶人,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不够的人。

“恶行来自无明。”

恶童不能和他人的痛连接,也无法将看待一件事的视角从自我转向世界或他人。

说白了,也是一种发育不良。

比起一般的恶童的电影,本片对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描绘得非常深入。

它描绘出了孩子们的世界,其实大人一直不在场的状态。

所谓不在场,就是人在心不在。他们不知道孩子本来的样子,也不知道他们内心发生的变化。

萌芽的同理心,无人知晓。

成长为恶童,无人知晓。

唯一能知道彼此变化的,就是自己的伙伴。

电影的结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细节。

安娜伊达两姐妹联手对抗本杰明,是一场完全不被大人知道,只有小孩察觉的超能大战。

小区的阳台上,围观的小孩不少。

战完,这些孩子立马就回里屋了。

种种一切指向——

离奇的死亡案件,偶然的重伤事件......小孩之恶小孩全明白。

他们懂,却无法和成人世界形成连接。

楚河汉界一清二楚。

大战的时候,楼下的大人对这场战况激烈的超能大战毫无察觉。

带着孩子玩的,打球的,聊天的......

《无辜者》没有一惊一乍的情节,胜在气氛的烘托,以及孩童心理变化的缜密描绘。

他们是还未成型的野兽。

在驯化边缘,随时成魔,随时成佛。

这个过程无人知晓。

电影里,有不少无辜去世的人,

但,所谓无辜者,也都是那些选择不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