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品牌方经营的社群,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类情况

有羊毛薅的时候非常活跃,没羊毛时群内一片死寂;

虽然申明了群规,但是依旧很多人不执行,垃圾广告满天飞;

做了一个活动快闪群,活动期间非常活跃,想发展为长期运营群却慢慢没了动静。

在这个私域盛行的市场环境下, 很多品牌考虑的都是“要怎么维系社群”“我的社群为什么做不起来”,却忽略了根本点,你的业务适合做社群吗?又适合做怎样的社群?

基于这个问题,本篇文章给到大家几点参考:

  • 消费型社群

这类社群在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衡量这类社群运营好坏的标准就是社群内的产

出,根据卖货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导向型卖货与福利型卖货。群成员之间,不需要发生很多互动,也很难互动,大家的目的就是买到自己所需。

1、导向型卖货

这类社群,用户对价格相对不太敏感,除开价格更重视品质以及服务的质量,主要运营因素有二。

  • 养人+养群:做私域电商,要有社交、有电商、有好友,要让用户在你这里消费,前提是用户对你是信任的。
  • 品控+服务:要保证有稳定的供应链,做好商品的品控与服务,当用户破冰首次消费了之后,是极容易产生转介绍和复购的,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做好,那么同样的也极易流失客户。

2、福利型卖货

这类社群多以福利群、特价群的名义存在,譬如瑞幸咖啡的福利群,群内主打的就是推送优惠券,通过优惠券去吸引用户下单,衡量这类社群运营好坏的标准则是转化率,譬如优惠券的使用率,核销券的核销率等。这类社群的运营重点也有二。

  • 要保持新鲜感,如果优惠方式长期不变,用户会腻,会变的无动于衷,所以除开固定的优惠栏目外(譬如唯品会的10点抢购),还要变化多样的活动形式。
  • 及时关注社群的生命周期,如果经过动作之后群内的反应并不够好,产出不够预期,那就要放弃已经不活跃的用户,将还活跃的用户留存到新的社群内继续做维护。

  • 同好型社群

这类社群的建立都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典型特征就是,同好标签越精细、越垂直,社群的粘性、活跃度越高,则越容易产出商业价值。有四个运营关键点:

  • 可以设定一定的门槛,目的是为了让标签更细、品类更加的垂直。
  • 创立初期,要不断输出内容和共同话题,引导用户的活跃习惯。
  • 多举行线下的活动,加深用户之间的链接、用户与社群的粘性。
  • 做变现时要巧妙克制,不要过度的营销,引发用户的反感导致社群失去生命力。

  • IP型社群

这类社群一般是由某个人的号召或者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比如李佳琦粉丝群,这类社群适

合有一定影响力的达人、大V来设定,显著特征是用户被热爱驱动,对这个特定的IP有强烈的共识和认同。所以IP本人和品牌考虑搭建这类社群之前,要评估一下是否有足够的号召力,能够凝聚用户。这类社群运营的关键有三:

  • 要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好物,是持续黏住用户的利器,也是社群天然的话题发酵品。
  • 动员用户的参与感,引导用户进行IP/品牌共创,比如收集用户反馈、邀请用户试用等,并持续给予参与用户正向反馈。
  • 通过固定的“会员日”、线下粉丝见面会、独有的社群语言体系(比如表情包等),形成独特的社群文化。

  • 学习类社群

基于某个通过达成的目标的社群,可以称之为学习群、成长型社群。这种社群的目的性很

强,群成员的诉求就是获得信息、共同学习,所以管理起来相对比较清晰,适合做知识付费。这类社群运营关键有三:

  • 做好用户分层,将相同知识层面的人分到相同社群,比如分为初、中、高阶3个层级,分层运营,避免高阶用户听到小白基础知识时会流失的尴尬。
  • 设立入群门槛,过滤“白嫖型用户”。
  • 多维度内容运营,通过相关学习话题的讨论、嘉宾大咖的分享、案例的拆解等多种形式,提高群用户的获得感。
  • 明确交付标准,避免群用户对价值感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