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曾经有一对令人羡慕的北大学霸夫妻毅然断离优渥的工作,隐居深山27年。

和泥筑屋,耕牧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只为独守内心的那份清净,脱离世俗的纷纷扰扰。

27年后,富豪同学前来探望,触景生情,嚎啕大哭,求着他们回到城市中。

北大夫妻不为所动,但那年,固执的他们还是渐渐回归了社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赋异禀,改变命运

王青松,是一名河南洛阳人,世代家族都是普通农民,终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周遭的环境,让王青松早早地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改变命运的种子。

凭借着惊人的天赋,王青松高中毕业后随即考进了机要局,成为了一名干部。

这是他从黄土地迈向广阔世界的第一步。

在机要局里,王青松没有丝毫的懈怠,工作绩效十分突出:每天能够惊人地记住五百多个电话号码,并且每一位数字都能对号入座。

单凭这一点,就让王青松成为了机要局轰轰烈烈地风靡人物。

然而,在机要局渐渐稳定下来的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

1977年,中国刚刚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燃起了王青松的求学梦。

每日工作的空闲之余,王青松就会翻阅书本。

他并没有觉得累,反倒是自得其乐地沉浸在了知识的探索中。

1979年的那个夏天,自学一年有余的王青松义不容辞地参加了高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月后,王青松收到了顶尖学府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国政系的一名大学生。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是稀有的存在。这一年,22岁的他又一次改变了自己命运的风向标。

燕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塑造了他宽广的眼界与独特的思想。

但另一层面上,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开始渴望着今后有一份能够带来高薪的工作。

本科即将毕业的王青松听闻法律这门专业未来会非常吃香,转而攻读了北大法律系研究生。

硕士才刚刚毕业的王青松就被本校聘请为教授,职场上,他显然是平步青云。

留校任教的王青松,每日穿行于北大的校园内,留给别人的是终日西装革履,成熟稳重的体面模样。

从大山中成功走出的王青松,继续带着优秀的光环日复一日地在北大从事着研究与教学。

本以为王青松逆天改命的人生已经渐渐趋于平稳。

然而,没几年,对这份工作开始轻车熟路的他,又开始不安逸于现状了。

开展副业,遇见爱情

1985年“养生热”的爆发之际,王青松盯上了眼前的机遇,开办起了养生讲座。

很快,本就在校园里有着大名气的王青松,吸引了众多北大学子加入了养生的队列。

意外的是,王青松还因此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当时,座无虚席的教室里,王青松一眼便注意到了人群里气质突出的张梅。

张梅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刚刚毕业的高材生,与王青松的选择一样,留在了北大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没想到的是,只是来养生讲座凑热闹的张梅,竟然也被王青松举止之间的从容睿智深深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渐生情愫。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相谈甚欢,仿佛丝毫不受年龄的影响。要知道,张梅比王青松小了整整一轮。

此后,北大的校园里,出现了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不到一年,情投意合的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成家后的王青松与张梅更加勤勤恳恳。

他们在教学之余用心经营着讲座的生意,尽管每场讲座他们只收每人20元/次的进场费,但架不住时代的热潮,大批群众的涌入,让王青松夫妇在短短的几年里赚的盆满钵满。

本以为王青松会手握财富,过着一辈子丰衣足食的安稳生活。

然而,他依旧没有满足,想要在学术上继续深造。

就是这一决定,再一次改变了王青松往后的命运。

风华正茂,隐退深山27年

第一年,王青松选择考取汤一介教授的哲学系博士,明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入围,却被学校通知不予录取。

而第二年他考回自己专业的法学系博士依旧以失败告终。

两次沉重的打击让王青松失去了信心。

而养生的热潮也终究不会永远停留,财富之路骤然被切断了。

无独有偶的是,妻子张梅也遭受了同样的境遇。

明明有着出色的学术与教学能力,却连续五年都没有被评为讲师。

在北大的不如意,让他们萌生出辞职的想法,走上了另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有一天,在所有人的观念里拥有着优渥的工作、几百万财富的人生赢家——王青松夫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王青松夫妻二人花了20万,在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一处偏远大山中承包下了2500亩的田地。

原来他们毅然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是想一辈子与世隔绝的隐居在这片大山里!

“不为别的,只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在深山中看看诗书,再养育一个孩子,摆脱世俗,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一辈子这样,足矣。”他们的内心充斥着这样的想法。

这里没电、没网、没交通,除了王青松夫妇,连个人烟也没有。

他们靠着智慧与双手,构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起初是搭建需求最迫切的房屋,再到制作起务农的工具,然后安装起石磨,养了很多牲畜。

他们还种了很多别人不爱种的红玉米、高粱,旱稻子作为粮食,以及苹果树、桔子树这些易于养活的果树。

凭借王青松夫妇的努力,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就这样构成了。

傍晚王青松喂猪,张梅就在旁边磨碾子;

住自己搭的小屋,吃自家收获的粗粮饼;

用草木灰、皂荚洗衣服,用盐水代替牙膏刷牙,用自己种的高粱杆做筷子,一切都是自给自足。

放慢生活节奏的他们白日里坐看云起云舒,静看花开花落。夜里,两人紧靠地坐在摇椅上看一整夜流星的划过,独守那份清静。

他们仿佛身体力行,告诉在繁华城市激烈竞争的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儿子的降生,多了几分忧虑

多年后,王梅怀了孕。就连他们的儿子都是王青松亲自接生。

王青松夫妇想给爱子“小宇”创造一个纯净无污染的成长环境。

即便后来聘请了几位工人,他们依然维持着在深山里养成的苛刻的洁癖,规定雇佣的工人不得抽烟,产生的垃圾也要自己带出去。

一家人只吃没有农药、绝对纯天然的瓜果蔬菜。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子“小宇”,没吃过药也没打过针。

在深山里待惯了,小宇也顺应了原生态的生活,他识得五谷,知道四季更替,渐渐地就连放牲畜都变得那么得心应手。

别看他还很矮瘦,嗓音却很洪亮。

一声吆喝,方圆几公里散落分布的100多只绵羊,立马齐刷刷地就聚集了起来。

此刻,还会伴随着小宇乐呵呵的笑声。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宇还是很享受和动物相处的过程的。

北大夫妻的孩子,就这样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大山里的孩子”。

尽管王青松与妻子过得十分安宁幸福,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孩子来说却越来越格格不入了。

小宇在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七年后,紧接着面对的是学龄的教育问题。

虽然王青松夫妇每日都会有意识的教授小宇文化知识,但曾经身为老师的两夫妻很快的察觉到了问题,仅仅靠家庭的教育是缺乏体系的。

他们发现聪明的儿子对课本上的很多东西都充满着巨大的好奇,这些东西是深山里不曾有过也不会有的东西。

小宇每每缠绕着他们追问个底朝天时,王青松夫妇都会从最初的极力解释,渐渐转变为最后的沉默。

更有一点让他们感到愧疚的是,他们发现小宇对于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陌生的概念。

继承了父母优良基因的小宇,虽然天资聪慧,但由于封闭的环境,七岁的他还从未见过大山之外的世界。

当他看到书本里一群小伙伴聚集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显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

在小宇的脑海里,大山即是世界,这里只有青山绿水、成群牛羊以及自己的父母啊。

社会教育的缺失让王青松夫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是有自由权的,不能替孩子做出一辈子隐居大山的人生选择,小宇从的出生、成长、生活从未离开过这个“桃源岛”,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太过虚拟了;

另一方面,他们过了整整27年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内心的充实和安宁让王青松夫妇惧怕着外界浮躁的社会,他们也担心着儿子会无法适应。

儿子的降生,着实给他们带来了几分忧虑。

富豪同学痛哭,为子回归社会

日子不疾不徐地过去,王青松一家在深山里整整待了27年。

27年后,一位王青松曾经的北大富豪同窗,无意中打探到了他们的消息,不远万里摸索着来到这片无人问津的山林里,只为探望王青松夫妇。

一见面,这位富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啕大哭。

他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北大才子,如今成了没钱、没权、没职称的三无人员。

眼前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布满密匝的冻痕的手的农夫,以及皮肤粗糙、不加修饰、全身沾满黄土的农妇,完完全全就是一副地道农民的样子。

哪能想到,二十几年前的他们,是条件优渥的北大教师啊。

富豪同学看着此情此景饱受感染,他哭着向王青松喊到:“你这是想不开吗,你缺多少钱我都可以给啊,不能让一个高材生活活遭这样的苦啊,今天我就带你们逃离这里,以后有任何困难,都可以与我联系”。

王青松谢绝了富豪的所有好意,他明白外人不会理解自己内心的富足与他对外界世界的藩篱。

不过2011年末,王青松夫妇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为了孩子,渐渐恢复了与世俗的联络。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巨变。

回归后的王青松夫妇犹如孩童般不知所措。

他们感受着网络的神奇之处,体会着不可思议的数字支付,还有领略着如今巨变后车水马龙、灯光通明的二环路......

所有的所有一齐涌入王青松夫妇俩的脑袋里,让他们感到仿佛置身于虚幻的世界,可虽然迷迷糊糊却又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他们与儿子一起学起了电脑。聪慧灵活的儿子不仅没有对这个新奇的世界产生任何的抗拒,反而是兴致勃勃的接受着一切新事物。

对于王青松,他则表示互联网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对我来说还有些难,不过相信不出三年,可以重新适应社会。

总结:

有的人用尽全力从农村出来,只想在城里有一落脚地;有的人用尽全力逃出城市,感受大自然洗涤心灵般的宁静。选择了后者的王青松夫妇逆社会方向,勇敢的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尽管他们为了孩子走出了净土,但也是一场看尽山川星空,享受内心自由富足后的华丽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