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是一年岁末到,十几部新片云集“跨年档”。

看阵容,相当馋人——

黄渤、徐峥、古天乐、葛优、冯小刚、 雷佳音、张智霖、吴镇宇、马伊琍、朱一龙……

然而众星丛中,有一部中小成本电影《误杀2》十分耀眼。主演肖央、任达华,其余都是二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海报

陈思诚不导不演,只做监制。

但偏偏就是它,早早未映先火,勾起本档期最强期待——

什么叫期待?真金白银的电影票。首映日仅凭24%排片率,斩获76%票房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映头3天,砍下3.53亿票房,开局稳赚。接着圣诞、元旦双暴击,10亿是可以期待的。

两年前,《误杀1》曾以同款操作,狂揽13.34亿票房。

中小成本国产片,不是很容易扑街来着?怎么在陈思诚和肖央手里,反倒成了以小博大的稳胆。

难道真有传说中的“票房密码”,可保稳赚不赔?

仔细审视《误杀2》,不难看出“票房密码”确实有。不过密码虽好,用多了也会反噬。

1

又是泰国,又是唐人城。

肖央又演了个底层小人物。

跟上一部不同的是,这次开场没有温情铺垫。一上来,就是面色凝重,愁烟缭绕。下一刻,冲进医院,拔枪就射。

节奏快得像美剧《24小时》,一言不合就恐袭。

袭击谁?黑了心的医院院长。要杀人?倒也不是真想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肖央劫持医院,真正目的是索要一颗心脏。

准确地说,是他儿子急需移植的,救命用的心脏。

懂了,又是一个“无能”的父亲。

孩子有难,当父亲的没本事,只能走极端。

不惜牢狱之灾,不惜命悬一线。硬要完成“不可能任务”,帮孩子度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没钱移植心脏,有必要劫持医院吗?

别急,肖央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心脏价格200万泰铢,折合人民币38万。

肖央确实穷,到处凑钱凑不齐。但他没打算当老赖,而是去借了高利贷。不惜将来被追债打残,儿子的心脏钱也必须到位。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真正的难关,并不是钱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海报

正如《误杀1》强暴犯背后的官僚势力,《误杀2》有一套黑暗的医疗系统。

明明说好了200万一颗心脏,当肖央一手交钱的时候,医院却不肯一手交货。

不是缺心脏,也不是配型配不上。是本该属于肖央儿子的心脏,突然被人半路劫走。

那人位高权重,隐藏极深。

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器官中心主任、警察局长、市长秘书……一个个都是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海报

如此局面,当父亲的还能怎么办?

劫!你劫我儿子的心脏,我劫你狗腿子的医院。

闹!警匪对峙,闹出动静,公开真相,拿回心脏。

于是在戏里,滔天民意被点燃,民众、记者甚至警察都“起义”了。

在戏外,观众为之动容,心里忍不住摇旗呐喊。

人活着,谁没有一腔大闹天宫的正恨?谁还不是个肯为孩子豁出一切的父母?

所谓“票房密码”,就是勾出人们的同情心、同理心,用精确设计的人物和故事,精准击破观众的心理防线。

2

不得不佩服这种设计思路。 中小成本,没大咖,没大场面,没特效,纯靠内容,生生打出大片级的票房走势。

人物,像是从老港片里走出来的角色:走投无路的草根父亲,善良的老警长,标准化的黑警和贪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故事,杂糅了不知道多少种元素。

原版电影《迫在眉梢》的故事框架,继承自《误杀1》的“铁血亲情”;

“抢银行电影”用滥了的警匪对峙桥段……

一切设计,皆为票房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但就电影本身来说,这些设计又显得过于刻意

比如,为了凸显肖央“草根父亲”的特质,同一画面内,老婆孩子光鲜亮丽,浑身散发唯美MV的柔光,肖央却一脸不修边幅,仿佛乱入的邻居大叔。

再比如,李治廷扮演的市长秘书,斯文败类,心狠手黑,形象过于脸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精确设计的电影,似乎已经不是电影,而是为了解锁“票房密码”,刻意交出的标准答案。

同样的问题,在连拍三部的“唐探宇宙”里更加显眼。

《唐人街探案1》凭借本格推理+青春冒险+异国风情等设计,收获8.18亿票房。

第二部、第三部如法炮制,狂砍33.97亿和45.22亿。

票房一路高歌的同时,评分却一路走低。从最初的7.7分,直线跌至5.3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口碑、高票房,形成极大讽刺。

这就是无节制滥用“票房密码”,终于被反噬的副作用。

现在《误杀2》虽是第二部,但它已经提前尝到了《唐探3》的恶果。开画评分6.2,迅速跌至6.0分,目前已跌至5.9分。

豆瓣评论,以及各平台的热评,主要是直接吐槽。

大量观众意识到,这电影简直不是电影。通篇都是刻意设计的爽点、泪点、愤怒点、反杀点、翻转点……

一个卖点接一个卖点,堪称“卖点阵列”。

实际看内容,哪有什么值得玩味的桥段。 唯一能细品出来的,只有 “才华横溢”的精明算计。

3

最近陈思诚参加导演综艺《开拍吧》。

节目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职业导演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拍什么,一个是怎么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刚好可以解释《误杀2》的弊病。

“票房密码”决定的是拍什么——泰国的黑暗,草根父亲的反击,民众的愤怒。

而决定怎么拍的,终究是人——监制,编剧,导演,各部门主创人员。

同样的故事,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去拍,拍出来是《迫在眉梢》。

一个美国的劳工家庭,没钱给孩子做换心手术。劳工医保,以欺负老实人的逻辑,完美避开理赔。

商量分期付款,被医院严词拒绝。

制度的冷漠,阶级的差异,把父亲逼上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迫在眉梢》剧照

其中欺负人的保险制度、不公平的福利待遇,虽然专属于美国,但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能共情。

反观《误杀2》,为了加快节奏、强化卖点,彻底改变作案动机。

钱也交了,配型也成功了,心脏突然就被麻匪给劫了。暴力追回被抢走的心脏,戏剧冲突加剧,精彩指数飙升。

可人文关怀呢?

港式警匪套路下,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不过是道具。再怎么煽情催泪,终究是纸糊的感动,打不到内心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演出大天来,观众也不会相信,自己有一天会遇上抢劫心脏的疯狂高官。

还有叙事结构的大问题。

《迫在眉梢》也好,其他表现草根反击的作品也好,其叙事的一大重点,是要讲好草根的日常生活。

怎样的主角,在怎样的环境中,忍受着怎样的底层磨难。忍受之余,又保持着怎样的善意,令他平凡又伟大。

《误杀2》一反常规,上来就是劫持医院。

肖央那冷酷的眼神,要吃人的表情,拉满了紧张感,却偏偏缺少最重要的人性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2》剧照

缺失的部分,只能靠插叙来补。

于是动不动就闪回,碎片化呈现日常生活。然而,劫持过程中的刻意闪回,取代不了平铺直叙的力量。

一段段“注水”的生活画面,打着公益广告的柔光,透出十足的糊弄。

在这个叙事结构下,观众对肖央的共情,并不是影片一点点营造出来的。

观众要靠《误杀1》的情感余温,以及自己在生活中为人父母或子女的体验,才能勉强达到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杀1》剧照

而这,正是《误杀2》远不如《误杀1》的关键。

两部《误杀》的票房成绩,堪当中小成本国产片的榜样。但是,在“怎么拍”的问题上,《误杀2》明显不够走心。

随着误杀宇宙、唐探宇宙口碑崩塌,聪明的“陈思诚们”走到了临界点。

如果能够在苦心钻营“拍什么好卖”之外,多想想“怎么拍好看”、“怎么拍对得起观众”,也算不枉费观众亲手贡献的几十亿电影票。

如果再继续这么傲娇下去,玩弄票房于股掌,接下来的反噬,恐怕就不是打差评那么简单了。

欢迎投稿,影评、剧评、书评、综艺观察等均可,一经选用,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