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死亡后被含水的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长时间没有腐烂,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的石头就是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可以很好地纪录动物的形态,对于研究古生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深受考古学家的青睐。
德国的法兰克福南部的“梅塞尔化石坑”就是世界上出土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的遗址之一,这里出土了数千种水生、陆生昆虫化石、上万种鱼类化石还有大量的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这里出土的化石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非常高,连一些动物的羽毛、鱼类的鳍都清晰可见。
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里最尴尬也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一具4700万年前的乌龟化石,这个化石是由一只公乌龟和一只母乌龟化石组成,而且保持着交配状态。在4700万年前由于未知原因,它们在交配繁殖的时刻突然死亡,本就是很痛苦的事情。而现在,却还要被人挖出来围观,经历第二次死亡——社会性死亡,这可以说是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了。
其实在1982年-2012年的30年间,考古学家已经在梅萨尔化石坑里发现了9对乌龟化石,最开始专家以为这些乌龟是在打架。仔细研究后发现两只挨在一起的乌龟其中一只尾巴明显较长,已经伸出了龟壳,另一只尾巴则很短,留在龟壳内,说明这9对乌龟都是一公一母的“情侣”,而不是正在打架的冤家。
并且,公龟都将它们的尾巴夹在了母龟的下面,这正是龟类求偶的表现,更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的是,其中一对死亡时,正好在交配状态:公龟的尾巴和母龟的尾巴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一般只有在交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状态。要知道,这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个“处于交配状态”的脊椎动物化石。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物能否形成化石一般需要2个条件,一是要有壳、骨头等坚硬的部分。二是要在死后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掩埋起来。
梅塞尔在4000多万年前是一个生活着各种鱼类和古龟的内陆湖泊,湖中生活着大量的藻类植物,由于内陆湖里面一般是死水,水不怎么流动,所以很难补充氧气。而湖中的藻类属于非光合作用的藻类,并不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大量的氧气被湖中的藻类和其他好养植物消耗,越往下氧气含量越低,到接近湖底的地方已经几乎没有氧气了。
生活在上层湖水中的动物以及岸上死亡后被冲入湖中的动物尸体,会沉入到海底中。微生物分解动物尸体是需要氧气的,在缺少氧气的湖底,这些动物的尸体就被保存了下来,经年累月的堆积,慢慢将整个湖填满,后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地壳运动,这里彻底被掩埋,变成了一个化石坟墓。
不过这些乌龟情侣化石的形成原因与其它动物还存在着差异。这种龟被考古学家命名为Allaeochelys crassesculptata,这种乌龟的皮肤可以吸收吸收氧气,就像一张呼吸膜,让其可以在水下长时间生存。但是梅塞尔湖底还存在火山活动,会释放一些氨气、沼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Allaeochelys crassesculptata龟会吸收这些毒气,从而中毒。
这些乌龟在求爱或者交配的过程中会从水面慢慢沉入到水底,随着氧气的减少,毒气的增加,它们中毒越来越深,甚至失去挣扎的能力,就这样保持着姿势沉入湖床。其它的动物都是死了以后落入湖底,而乌龟则恰恰相反,是沉入湖底后慢慢死亡,这才能成双成对地保留下来,让4700万年以后的人类有机会研究早期龟类的交配行为。
其实除了这种骨、壳等坚硬而不易被分解的物质形成的化石以外。还有一种化石可以更好地保存生物生前的状态,那就是琥珀化石。有意思的是,琥珀化石也发现了一些正处于交配状态的昆虫,而且有血有肉。
2011年科学家在澳洲南部奥特韦盆地就发现了一个琥珀化石,而在琥珀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只长腿蝇正在交配,据研究,这两只长腿蝇在4100万年前交配时,正好被一滴粘稠树枝枝液滴落,保留住了这个美好而尴尬的瞬间。
昆虫交配时间一般只有几十秒,而能够正好飞到一滴要掉落的枝液下面,枝液又正好在几十秒内滴下砸中它们,在砸中以后还会在4100万年以后被人类于偌大的地球中挖出来,这个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只能说,有的社死,早已命中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