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杭州摄影师鹿道森自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也值得家长在教育方式上深思。在外人看来一个善良有才华并且还热爱生活的人,为什么会在最好的年华选择结束生命,他的遗书暴露了家庭教育的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的教育方式他自幼深受其害,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遭受嘲讽甚至大打出手,简单粗暴的家庭管教方式,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被摧毁。一直被父母忽视的情感无处安放,不当的教育方式都留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成为轻生的“推手”。

再小的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尊有自主有思想,如果父母当作自己的附属物为所欲为,管教方式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忽视,带来的只有伤害和心存芥蒂。

01、有“压迫”就有“反抗”

电视剧《女心理师》里面蒋静是长期在妈妈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学钢琴,妈妈每天都会在旁边监督练习。

弹不好不让吃饭,并且一遍一遍,一旦弹错,妈妈就直接上手打,还会骂她叛逆、不听话。尽管蒋静承受不住崩溃到大喊,妈妈也完全不理会,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妈妈看来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为了前途更光明,她认为女儿长大后会理解母亲的苦心,但是这种压迫换来的是蒋静患上精神疾病,暴食和抑郁。即便这样妈妈还没有改变方式,30多岁的蒋静穿衣风格也要听从妈妈安排,手机也会被没收。

最终蒋静因为压抑摔砸东西,妈妈竟然把她关在屋子里,崩溃到极点,蒋静选择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压迫”就有“反抗”,反抗的后果要么孩子被废掉,最理想的结果是父母及时止损,改变教育方式亡羊补牢,但是恐怕控制习惯了的家长很难一时改变,也不会意识到要改变。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父母极力的控制行为,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变好,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孩子变成任凭摆布的“废物”。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父母想看到的,但是他们的做法却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02、管得越严,孩子越逆反

电视剧《少年派》中,闫妮饰演高中生林妙妙的妈妈,她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管教,是多少家长正在做的。把妙妙送到学校后,发现女儿坐姿不标准立马纠正“坐有坐相”,就算离开学校之前还嘱咐妙妙,父母在不在身边表现要一致,每天都要汇报,并且定好了打电话时间。

已经上高中了,吃饭时闫妮还要提醒是不是洗手了,甚至洗手用香皂的方式、洗法、搓多长时间都要叮嘱。还好剧中的林妙妙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儿,对妈妈的管教习以为常。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个孩子在这样无缝衔接严格管教中,始终保持平和自愿的心态呢,完美的形象在电视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时限效应”,指是如果外界刺激过大或者过于频繁,人势必会反感反抗。父母管得越严,孩子越窒息,最终只能逆反,就出现了成人所谓的叛逆。

03、得当的教育方式成就孩子

父母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就未来,不当的管教会废掉孩子。教育有宽有严让孩子对父母有信任、有信赖,他才乐于服从管教,但前提是父母的方式要正确。教育孩子时适当放手,父母需要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方式一:给孩子自主权

幼儿时期孩子就有了自主意识,穿什么衣服买物品的颜色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而父母因为他们年龄小会忽视一个一个的想法,按照自己的角度来做,成习惯后来渐渐得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越来越多,甚至无意识地控制他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管教方式下,孩子只能越来越没有主见,所以哪怕再小的一件事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一定的自主权

方式二:鼓励多提升自信

曾经大仲马在巴黎街头流浪生活落魄,求助叔叔,可叔叔了解了他的情况发现并无特长,只能让他留下住址和联系方式,有合适的工作联系他。就在写地址时,叔叔发现大仲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当场称赞这就是他的优点。

一句话让大仲马重拾希望,让他联想到“字写得漂亮,或许写出的文章也漂亮”,于是他开始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

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作为父母关注他的优点,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在孩子心中希望被放大,自信心倍增,有超出预期的结果。

方式三:管教中换位思考

孩子和成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做事方式往往大相径庭,如果在管教中一味从自我认知出发,很容易冤枉或误导孩子。所以在沟通时,在管教时,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讲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深入他心,得到认可

枕边育儿寄语:

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也都要教育他,爱是本能,管教是责任也是出于爱。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的未来,而未来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听之任之的“木偶”,所以教育需要技巧,否则两败俱伤。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