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工会擦亮工人文化宫金字招牌,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守“工”字初心,建设精神家园
始建于明朝的北京太庙,在1950年成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后,向社会敞开了大门,吸引全国各地的职工群众前来打卡;有着希腊式立柱、拜占庭式屋顶的黑龙江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不但所有活动场所均面向职工优惠开放,还为环卫工、农民工等举行专场免费演出;江苏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精心打造的“濠滨夏夜”广场文化活动风靡41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
工人文化宫被看作许多城市的文化地标、职工的“学校和乐园”,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工人文化宫通过丰富活动形式、提升品牌效应、创新运作模式等举措,为职工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服务,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工人文化宫如何坚守宗旨、回归公益、聚焦主业、服务职工,把文化宣传做得更接地气、更有特色、更聚人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成为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全新考题。
将思想引领融入文化艺术
全国总工会历来重视职工文化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作为职工文化建设阵地作用。其中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在全总指导下,各地工人文化宫聚焦重大政治主题,将思想政治引领与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引导职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地处广东广州越秀区的市工人文化宫,利用区域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在文化宫传统特色活动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推出了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参观一次红色展览、讲好一个红色故事、唱响一首爱国红歌、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的特色党建服务活动,让红色文化“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潮”起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上海等地工人文化宫紧扣重大政治活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了2021年“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百名劳模图片展等活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百年图展”“致敬!红色工运”等展览,向建党百年献礼。
与此同时,各地工人文化宫用好用活红色工运资源,面向基层和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积极宣传党领导下的百年工运史。
江西萍乡市工人文化宫与江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联合开展党史(工运史)红色教育培训,唤起工运摇篮的红色记忆;山东临沂市工人文化宫以传承发扬沂蒙精神为主题,建设红色工运史展览馆;河南鹤壁市工人文化宫开展多场文艺“快闪”,千余名职工代表齐唱红歌,歌颂伟大祖国。各地工人文化宫将红色元素融合多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再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大内容。
以职工为本打造“工”字品牌
工人文化宫是公益性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工人文化宫在保持公益性、普惠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整合资源,推出更具有时代特征、满足职工群众多元需求的文化服务品牌。
对此,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探索。聚焦打造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乐园,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一方面依托电影城开展年度公益电影活动,借助社会资源引入音乐剧,另一方面每年举办职工家庭才艺大赛、职工公益大讲堂等满足各类群体需求。据统计,2019年文化宫接待总人数约为3670人次/天,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职工人数约为2200人次/天。
在浙江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将公益服务资源前移下沉,拓宽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2018年起与全市12个镇(街道、区)总工会合作,成立12个“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培训基地,目前已向下输送各类公益文化服务400余次,就地服务职工近10万余人次。
2021年7月,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在企业众多、职工数量庞大的海昌街道成立了“风雅海昌”惠工学堂,作为首个区域性工人文化宫建设的试点,全面复制海宁宫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每月定期为所在区域的职工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及技能提升和各类体育赛事等服务,把公益文化活动搬到了职工家门口。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遵义市工人文化宫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职工午休时、下班后、双休日和节假日等“碎片化时间”,积极开展免费的职工文体活动和教学培训。
在广泛开展服务活动的基础上,不少地区工人文化宫特别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培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如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濠滨夏夜”,先后联合5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一起开展活动,共筹办1900多台次展演活动,编排、组合、演示超过1.5万个宣教文体节目,观众人数达600多万人次。福建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开展的“情系兄弟姐妹”慰问演出,已经运营了14年,每年春节前夕及重大节假日期间,都会组织小分队走进基层,把欢乐送到企业职工中间,送到来厦职工集中生活区,送到工业园区及重点工程项目工地。
探索“互联网+”视野下的服务新平台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各地工人文化宫纷纷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在职工文化服务中注入时尚元素、话语体系,推动职工文化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格局。
“打造互联网文化宫”,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四川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乘数效应,才能组织有创造力、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文化活动,凝聚起成都职工群众精神文化力量。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届成都职工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邀请专业院校老师提供编导、表演、美妆、拍摄技巧、短视频后期制作、IP运营等专业技能培训,吸引1000余人报名,助力职工从零基础走上新的职业岗位。尤其是利用成都工会自有网络平台“职工普惠”APP优势,举办职工直播带货比赛,吸引近10万人参赛;疫情期间,组织开展线上才艺大比拼活动,超13万人次提交才艺展示视频,播放量超29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6600万。
此时的山东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则采用虚拟现实交互等新技术,讲述工人运动、劳模工匠的故事,在广大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开设微信公众号,把有着38年历史的“每周一讲”职工大讲堂推广到更广泛的职工群众中。特别在疫情期间,“每周一讲”这个风雨不辍的老文化品牌适时推出网络讲堂,所有讲座完整视频在齐鲁工惠APP、“每周一讲”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时播出,播放量近30万人次。
此外,安徽安庆市工人文化宫、贵州贵阳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与直播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工公益课;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广东东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等单位借助网络工作平台下发通知、预约服务,为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坚守“工”字初心,做强工会品牌。向着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工人文化宫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职工走进来、融进去,让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手可及。(郑莉 朱欣)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夏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