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时日,读了些许书,有些感悟,总想记录一下。

《庄子·天下》篇中写道: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意思就是说,当时的春秋战国时代,能人辩士辈出,每个人都各执一方,都自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最好的,于是他们在社会上大肆宣扬,招揽徒子徒孙,以此来发展他们的学说。

这个情景像不像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呢,网络上讲解各种理论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拥护自己的想法,并排斥对方的想法,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一定就是真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很可能是某些领域某些知识的一部分而已,就好像,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各有用处,但是你把他们分开来说,这就不对了。

可是,对于很多世人来说,因为大家没有了解过,没有接触过,就很难分辨对方说的话到底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所以,往往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听听这个,好像说得有道理,听听那个好像说得也有道理,甚至,当别人已经在用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维引导你走入极端的时候,你自己都觉察不出来。

实际上,如果你读一下《庄子·天下》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这种情况一直都是存在,古往今天,人们都是这样活着,有的人早就想明白了,有的人自始至终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但是,如今的社会和古代不同的是我们处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爆炸,比如你今天在网上看到什么信息,明天平台会不断地把同样的信息推送给你,因此,你在持续不断地接受某个信息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惶恐和焦虑。

因为互联网下,这种焦虑和刺激都被放大了,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刻。

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判断和定力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被历史的车轮撵着往前走。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处境呢?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提高一个人的认知,你起码要把问题开得明白你才能够分析吧,才能够判断吧,不然,真真假假的内容,你始终都是那个最被动的一方。

因此,这就回归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提高一个人认知的方法是什么?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典的书。

社会虽然在发展,科技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进,但是人性却没有变过,你要了解人这个生物,你得学会跟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话,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答案。

比如孔子说,

"巧言令色,鲜有仁矣。“

这句话看起来挺简单的,但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社会上有的人就是喜欢说好话,说大话,但实际上真正到了做事的时候,却慌了手脚,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需要大声嚷嚷让别人听到的。

再比如说,《大学》里面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是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呢?很简单嘛,一个人首先内在要有一定的修养,积累,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才能够进入社会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不然,人就很容易走偏。

因此,我们古人很小的时候让孩子去上学堂学习儒家文化,目的是什么?

就是通过这一套文化机制的熏陶,让孩子产生自我意识,产生正确的价值观,评判体系,当他内在有足够的定力支撑他走向社会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生存下来,并发挥自己的力量。不然,一个人只能是无意识群体中的一员,到处被人牵着鼻子走。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他们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什么是这几本书呢,这肯定是有道理的。

《诗》代表是古人的情感抒发,是了解人性的,《书》是记录历史政事的,可以帮助你了解过去,《春秋》记载的是周朝以来的政事,也就是帮助你了解当下的政治局面的,《礼》记载的是当时贵族文化的礼仪制度,帮助你融入社会圈层的,《乐》顾名思义就是各种音乐的记载,它可以帮助你陶冶情操,释放情绪,《易》它表现的是古人认识事物和社会的一种方法,帮助你思考问题的。

当然,这些书籍是对于孔子当时那个朝代来说的,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如果要融入社会,我们也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起码你得有个大的框架,足够充足的知识含量,你才能更好的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我们去哪里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呢?

当然要去经典的书里面去读,不单是要读《论语》、《孟子》,儒家经典,还要把《老子》、《庄子》、《史记》等都要看看,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读经典可能不见得就能变成钱,但是却能够帮助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背后有些难以言语的东西,有些学校教育里不一定会教给你的东西,直到你自己有了一定的判断力,认知能力以后,这种内在的力量自然会促使你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最近我还读了一些西方的心理学书籍。

当时弗洛伊德提出了“驱力”的概念,就是人是被一种驱力推着往前走的,那么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包括性驱力和生存驱力,后来的学者又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母婴关系驱力,自体关系驱力,再到后来拉康提出了欲望一说,也就是说一个人始终被欲望所驱动着,那么所谓的性驱力,生存驱力,以及母婴,镜像自我等不都包含在了欲望之中吗?

拉康的焦点已经不在个人身上,而在人与环境的链接之中,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你会发现西方的心理学走了一圈好像又回到了我们的起点,如果我们读儒家,读道家,就会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不是始终在强调这一点吗?就是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我们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自己,也是为了在社会中,寻找一个落足之地。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内容无还是那句话,读经典的力量是不可比拟的。

书籍不是终点,而是帮助我们寻找到生存之路的一种途径。

既然是想要找到答案,就要挑选最好的书籍,能够经得起时代风尘的书籍,那么唯有经典。除此之外,别无他寻。

如果你觉得读经典有些困难,其实也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读,或者找一个高手,跟着他学习,哪怕是一句话,几个词,有人帮你点破一下,你可能很快就懂了。

我想,我们所要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可能就是两个字“通透”。

通过与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们的交流,把你脑袋里这张空白的图慢慢编织起来,直到形成一个张弛有力、足够容纳世界的框架,这时候,你才可以在人生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