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见杨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看来,只要是真心诚意地为人民做过贡献,那他就能受到人民的尊敬,人民也会记住他。

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口中,经常提到的两个字,就是“人民”。有关人民的话,老人家说了许多许多,比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会记住你们的!”当然最最让人记得住的那句话,就是:“人民万岁!”

这句话,是毛主席第一个喊出来的。在此之前,几乎都是“陛下万岁!”“皇上万福金安!”人民,只有低头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的份!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人民大众觉醒了,成为了真正的英雄。在这些英雄中,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杨贵

毛主席:人民不会忘记做过事的人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提名,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担任了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长达19年的杨贵,被任命为公安部的副部长。

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任命,人们似乎有些诧异。但是,这也不是偶然的。毛主席说过,“只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做过事,立过功,人民就不会忘记他。”作为人民领袖的毛主席,对于杨贵同志所做的贡献,是认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天上下雨,地上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既然破格使用杨贵,那么杨贵就是值得被破格使用的。

1928年出生在河南省汲县罗圈村的杨贵,15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26岁之前,杨贵和大多数有爱国心的青年人一样,一心参加革命,为党做事,为老百姓谋福利,其他的与他关系不大。

1954年,年满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在其位,谋其政。在担任了县委书记后,杨贵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因为,林县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坡、丘陵占86%,大部分是山地,人民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年份里,林县的粮食大都欠收,人民的生活几乎没有着落。

杨贵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样的一个地方,杨贵早就听说过“林县十年九旱”的话。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平时都没有水来洗手、洗脸,衣服更是长年累月都洗不了两次。只有在婚丧嫁娶的时候,他们才不舍地从水缸里舀出一点点水,全家人在一个盆里轮流洗,洗完的水,也不能丢掉,收起来给牲口喝,或者是拿去浇菜根。

后来,虽然在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淇河渠,以及南谷洞水库和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还打了许多旱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县的缺水问题。但是,水源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记载:

“在上世纪50、60年代,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常年人畜饮水困难,其中100多个行政村的老百姓需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农作物也深受其害。由于经常遭遇旱情,林县粮食产量极低,亩产只有200斤,仅为南方地区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粮食产量不够,老百姓只能过上“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

1958年11月1日,杨贵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地委书记一起来到了毛主席的专列上,汇报工作。

毛主席在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在专列上,毛主席亲切地握着杨贵的手,和蔼地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

随后,毛主席向杨贵询问了林县人民的生活情况、生产情况和治水情况。最后,毛主席说:“吃水是个大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要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杨贵坚定地说:“是,我们一定不负主席的嘱托,请主席放心!”

这一天,对于杨贵来说,那真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毛主席的容颜,毛主席的声音,毛主席的动作,都深深地印在杨贵的心里。

回去后,杨贵想着毛主席的重托,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林县人民吃水困难的问题,为林县人民造福。

1959年,林县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情。到了6月份,天上除了火红的太阳,没有一片云彩,根本没有半点要下雨的意思,林县的旱情也是愈演愈烈。 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也是全部断流,已经建成的水渠,根本就无水可引,水库里也是无水可蓄,打下的旱井,也全部干涸。

吃水困难的林县人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精神,县委书记杨贵决心寻找水源,解决林县人民缺水和旱情严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杨贵与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每人带一个小组,各自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的水源地出发,逆流而上,寻找稳定的水源。

经过大量艰苦的实地考察,杨贵等人发现淇河和淅河的水量太小,想要供林县老百姓使用,实在是困难太大。相比于淇河和淅河,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的水流较大,年径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达7000立方米每秒,常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即使在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能够满足林县人民的需求。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

找到水源后,杨贵非常高兴。他一方面请求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协商,另一方面自己也做了不少努力。趁着春节的时候,他还给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打了电话拜年,恳请曾经在林县工作过的陶鲁笳,帮助协调解决两个省的沟通问题。

在杨贵的努力下,事情进展得十分顺利,山西省平顺县县委书记李琳说:“我们要识大体、顾大局,统一安排,统一部署。”

杨贵亲自带人修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春节刚过,杨贵便带着近4万名修渠民工,喊着“让太行山低头,让浊漳河听用”的口号,匆匆踏上了修渠之路。他们自己带着口粮,带着睡觉用的被褥以及生活用具,来到工地上。

望着巍巍太行山,许多人对这一工程产生了畏惧,有些人甚至开始质疑。为了表明修建红旗渠的决心,杨贵站在山上,指着山沟,大声说:

“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

杨贵的话听着虽然有些悲壮,但这就是他的决心。有了这样的决心,何愁大事不成!这不正是毛主席“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精神的精髓吗?

在杨贵的带领下,他们拿着简单的修渠工具,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不屈的意志,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险滩峡谷中,开始了修渠工作。

修渠这种事,也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没有修渠所用的款项,也没有物料,更没有相关的修渠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杨贵就带着修渠的人们边干边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资金上,杨贵动员全县老百姓省吃俭用,支援修渠。

万众一心的修渠队伍

虽然红旗渠修完了一些工程,但修渠的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1968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杨贵带着近万名民工,再一次亲自开始了修渠工作。

1969年7月,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杨贵带着那些修渠的英雄们,整整斩断了1004座山头,跨越了850条沟壑,修建渡槽90多座,凿通大山隧洞70多个,共修建了41条支渠,终于使红旗渠所有的工程全部竣工。

在近10年的时间里,杨贵带着伟大的林县人民,在缺乏现代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挖砌了2225万立方米土石,将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完毕。建设过程中,有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统计,红旗渠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众,牺牲在红旗渠的工地上。

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上的一面旗帜。可以说,红旗渠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红旗渠源

红旗渠修好后,浊漳河的河水沿着红旗渠,流到林县的土地上,滋润着林县的土地。这一浩大的工程,解决了56.7万林县人的吃水问题,以及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毛主席说得没有错,只要你真心为人民办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在林县就流传着这样的话:

“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对于这样的一条由生命和意志筑成的生命渠,周恩来总理在国际友人面前,自豪地说: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1969年7月8日,在红旗渠竣工之后,《河南日报》发表了 《规模宏伟的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文中详细报道了红旗渠全面完成的情况。

7月9日,在《人民日报》上,又以题为《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的文章,对红旗渠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配发了社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一曲凯歌》。

后来,周恩来总理不断地鼓励中国各级领导者和国际友人到林县去参观,去感受林县人民的壮举。

周恩来总理和外国友人在一起

红旗渠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林县,参观红旗渠。每天,来红旗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是几千人,有时候甚至有近万人,加上《红旗渠》纪录片的放映,让红旗渠的名声大震,甚至可以和大寨相比。

可见,红旗渠的建成,国家是非常重视的,人民是十分认可的。有了人民的认可,对于杨贵的破格使用,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周恩来:杨贵同志,你辛苦了

1972年10月,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来到林县考察,并将考察后的情况,写了一封信,送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

看到信后,周恩来总理立即通知杨贵,到北京京西宾馆,参加召开的河南省委常委和河南省军区党委会议。接到周恩来总理的通知,杨贵立即来到北京,以最快的速度来到京西宾馆。

一进会议室,李先念副总理便握着杨贵的手,亲切地说:“杨贵同志,康克清同志的信,我们都看了,总理也看了……你是修建红旗渠的大功臣……”

李先念的话,让杨贵的心里,感到十分温暖。

周恩来和毛主席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日,周恩来总理接见了来北京参加会议的河南的全体人员。看到杨贵后,周恩来总理握着杨贵的手,说:“杨贵同志,你好,你辛苦了……”

接着,周恩来总理又关心地询问了杨贵的一些情况。这让杨贵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周恩来总理这么忙,还关心自己,心里感动的同时,眼睛变得湿润了起来……

这次会议上,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河南省委决定:任命杨贵为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经周总理提名,杨贵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1月,在周总理的提名下,报请毛主席同意,杨贵被任命为公安部副部长。从此,杨贵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过的林县,到北京任职。

1979年,因工作需要,杨贵到山东渤海农场,担任副场长。1982年12月,杨贵被调到农业部参加工作,担任了国务院山西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杨贵又到扶贫办公室担任了顾问。

红旗渠

1990年,林县县委书记杜魁兴认为,当年的红旗渠精神很有提倡的价值,便搞了一个红旗渠通水25周年的纪念活动。想到了当年主持修建红旗渠的杨贵,杜魁兴向杨贵发出了邀请。

接到邀请后,杨贵十分开心。由于工作繁忙,杨贵婉言谢绝了林县的邀请,但附了一个贺电,以示祝贺。

4月5日,在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活动上,杨贵发来的贺电被宣读。听到杨贵老书记发来的贺电,现场顿时沸腾起来。

就像毛主席说过的那样,人民没有忘记杨贵,没有忘记让林县永远有水吃的那个共产党人。相反,林县人民思念着杨贵,思念着他们的老书记。

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的消息,传到杨贵那里,让杨桂非常感动。他也十分想念红旗渠,想念那个他工作了多年的地方和那里勤劳善良的人民。

此时,国务院扶贫办正好在大别山召开一个扶贫会议。杨贵决定,借着开会之机,到林县看看。

5月9日,杨贵踏上了林县的热土,来到当年的红旗渠指挥长马有金家里。看到杨贵后,马有金非常激动,竟至泪流满面。接着,在马有金的陪同下,杨贵看望了修建红旗渠时的特等劳模任羊成、王师存、郭秋英、李改云、张买江等人。

修红旗渠时的火热场面

见到杨贵后,这些劳模和马有金一样,想到当年在红旗渠上奋斗的场景,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当晚,为了欢迎杨贵回来,林县县委紧急安排了一场《红旗渠之歌》的文艺晚会。

演出结束后,台上台下的演员和观众,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热烈地鼓掌,呼唤杨贵的声音,一波接着一波。杨贵的心情非常激动,他的眼里闪着泪花,和现场的群众鼓掌致意,场面十分热烈……

不久后,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特意为红旗渠题了词:

“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1年4月27日,林县召开了李先念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碑仪式,杨贵应林县人民的邀请,出席了揭牌仪式。

在听到主持人介绍杨贵的时候,现场的5000多名林县人民,顿时热烈鼓起了掌。掌声持续了十多分钟,人们彻底沸腾了!

这样的场面,正是毛主席“人民不会忘记做过事的人”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

会议结束后,现场的人们都不愿离去,全都站起来,一遍遍地呼唤:“杨贵!杨贵……”

这个场面,是杨贵没有想到的。他没有想到,人民会这样记得他!他含着眼泪走下主席台,伸出双手,和前面的群众们一一握手,并互相问好。

看到老书记和群众开始握手,人们全都围拢过来,满含着尊敬的表情,伸出了自己的手,等待着杨贵走到自己面前。由于人实在是太多了,后面的人唯恐老书记杨贵离开,上一个人的手刚放开,下一个人的手便递了过去……

就这样,随着杨贵身体的移动,围绕杨贵的“人圈”也一起往外移动,处于外面的人们由于握不到杨贵的手,就在外面动情地大喊:“杨书记来看我们了”、“杨书记我们想你”……“杨书记是林县的大恩人”……

人们的声音一波一波地向外传出,就这样,杨贵被送上了车,离开了会场。杨贵离开后,人们依然望着汽车离开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晚上,在林县宾馆来看杨贵的群众,又是一拨一拨地赶来,杨贵便一波一波地和前来看望的群众们见面,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这一夜,杨贵无眠,林县无眠!

杨贵在林县

在目睹了这一切后,河南省长感慨地说:

“一个县委书记,调离岗位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拥戴,这实在是奇迹啊!这也充分说明了,杨贵当年领导林县人,修建红旗渠是正确的,是造福人民的。”

1992年,杨贵担任了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1993年5月,杨贵携夫人韩小信,又一次回到林县。这次回来,他就像当年在林县任职的时候下乡一样,来到村民家,走了一村又一村,看望林县的人民。

看着当年风华正茂的杨书记,如今已经满头银发,人们都真心地希望杨贵能常回来看看,并说林县是杨书记永远的家。

1995年6月,杨贵正式离休。1996年,他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聘请为山西省引黄入晋的顾问,参加了引黄入晋工程的考察和研究。

2006年3月,经中央批准,杨贵的职级定为副部长级。8月,中央又批准杨贵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的医疗待遇,这是国家对杨贵无私奉献的认可。

杨贵晚年照片

2010年9月24日,已经80多岁的杨贵老书记,再次回到林县,在河顺镇可乐山村、东山村,杨贵看望了这里的群众。

在可乐山村,杨贵来到村民郭成福的家里。一听说老书记回来了,郭成福夫妇非常激动,赶紧来到大门口,把杨贵迎进院子里,又拉着老书记的手,走进屋子里。

在屋子里,杨贵老书记来到卧室,伸手摸了摸被褥的薄厚,询问了他们冬天取暖的情况,与他们一起坐在炕头上,拉了家常。

郭成福说:“每天吃的不是白面,就是大米,生活比过去好多了。”老书记听到郭成福的话,十分高兴,点着头说:“好,好。”随后,杨贵又来到他家厨房看了看,仔细询问了农田的收成情况。

在东山村,杨贵在东山村民兵营修桥纪念碑前,仔细读了刻在上面的碑文,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让他兴奋不已。

晚年的杨贵

村里的人们听说老书记回来了,都来到大路上,看望杨贵老书记。林县的人民群众都知道,在杨贵老书记的心里,总是想着他们:想着他们的生活起居,想着他们的酸甜苦辣,想着他们的富裕水平,想着他们的发展……

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当年杨贵老书记带领他们修渠的话题。这样的场面,真正是吃水不忘修渠人,就像毛主席说过的那样:

“只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做过事,立过功,人民就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