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是邓稼先、钱三强等多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恩师,他本该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伟大科学家,却阴差阳错与诺奖失之交臂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值得被每一个中国人知道,他就是赵忠尧先生。他为何会无缘诺奖呢?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传奇往事?点个关注,马上开讲!

1937年7月,日本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整个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连昔日平静的清华大学也难逃一劫,日本人抢走了校内大量的书籍和仪器,为了保住重要的研究成果,校内的师生只能被迫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正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这人要求梁思成,立即开车带他去清华园,他有一样重要的东西要交给校长。梁思成答应了他的要求,冒着被日本人发现的风险,带他来到了清华园周边的一个乡下。

1937年10月初,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出现在了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门前,只见他一手抱个咸菜罐子,一手驻个拐杖,坚持要找梅贻琦校长。警卫员见他疯疯癫癫的,将他拦在门外,而此时,梅校长正好走出了校门。乞丐一见到梅校长,便飞扑了过去,死死拽住梅校长的衣袖大哭起来。梅贻琦看清乞丐的脸后,又惊又喜,赶紧上去握住他的手。

原来,这位乞丐是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转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进修的赵忠尧教授。而那个咸菜罐子里面装的,居然是50毫克的镭!赵忠尧一路风餐露宿,打扮成乞丐的样子,只为了躲过日军的眼线,把这种珍稀的放射性物质送到清华园中,那么,他是如何得到这50毫克的镭的呢?

1902年,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他从小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了国立东南大学的助教。1925年,赵忠尧转到清华大学担任助教,并于次年成为了新学科“物理”的一名教员,彼时,尽管清华大学创建了物理系,但由于工业技术落后,对这种学科知之甚少,赵忠尧意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两年后,他便赶赴美国,继续进行物理学的研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赵忠尧来到剑桥大学的一所实验室,师从原子核大使卢瑟福,在这里,卢瑟福被他的勤奋打动了,在他回国前,将50毫克镭送给了他。赵忠尧十分感激,得到这种新型放射性物质,必然能为中国的科研发展助一份力,于是他便珍重地将这些镭带回国内,存放在了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中。而日寇进入北京的时候,赵忠尧为了不让镭落入他们手中,才选择拼死将镭带出了北京。

赵忠尧为了不连累梁思成,在远远的地方便下了车,他足足走了一个月,才走到清华园内,他睡在荒郊野外,等到天黑才悄悄行动,费尽千辛万苦才没有被日本人发现。

1931年,赵忠尧在中国开设首个核物理课程,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和他的恩师叶企孙一起担任教学工作,利用这50毫克的镭,完成了许多实验。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等,为中国原子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都曾在这里学习过,甚至连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赵忠尧的徒弟。既然如此,为什么赵忠尧自己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

1930年,赵忠尧在美国《物理评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于额外散辐射的论文,导师卢瑟福在论文标题前加了按语:

“这一结果提供了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又一证据。”

这一年,赵忠尧年仅29岁。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受到各界的重视,直到两年后,一名叫做安德森的科学家,因为发现了正电子径迹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才有人想起来,赵忠尧的这篇文章中,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结论,他才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灭的人!以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主任都忍不住惋惜: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美国用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的强大。次年,赵忠尧前往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随后,他又回到加州理工继续进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赵忠尧十分激动,归心似箭的他在次年便登上了回国的邮轮,谁知就在经过日本横滨,即将回国的时候,却遭到了美军的阻拦,美国人不愿意放回钱学森,自然也不愿意放回赵忠尧。被扣押两个多月后,在中共中央和赵忠尧的双重努力下,美国政府才将他放回中国。

对于赵忠尧的成就,中科院曾这样评价:

“赵忠尧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