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酱。聊一聊中国历史,古典文学。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词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只用14个字,就塑造了一个悠然从容的雨中行人的形象。那时,天正下雨,雨水打在树叶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但是,苏轼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对下雨一事置之不理,只管慢慢悠悠地缓步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苏轼能够如此悠闲淡定呢?难道是因为他有挡雨神器吗?当然不是,那时,他身上的装备只有普通的竹杖和芒鞋,可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他却觉得比骑马还要轻快。因此,苏轼才能不惧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的“一蓑烟雨”,既可以指天气上的刮风下雨,又可以隐喻人生中的挫折和磨难。本来,苏轼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乌台诗案”爆发,让苏轼一夕之间变成阶下囚,甚至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好在有人为他求情,他最终出狱了。

但是,出狱之后,苏轼的境遇与之前大不相同。之前,他是才华无双的苏学士,而出狱之后,他只是一个免于死罪的戴罪之身。被释放后,苏轼“活罪难逃”,被贬到了黄州为官。说是为官,却加了一条“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没有权力,待遇与之前手握重权为官时,可以说是大不相同。

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春天,苏轼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经历了三年的煎熬、打击、落寞,苏轼想必也逐渐想开了。

下阕开始,他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得苏轼瑟瑟发抖,但是,酒醒之后,他看到了夕阳温暖的余晖。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总是在寒冷中看到温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词结尾的境界,就更高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回顾来时的路,觉得既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对于人生,苏轼已经到达了一种不悲不喜的境界。在他看来,人世间的熙熙攘攘、悲欢离合都是虚幻的,没必要为此兴奋或者哭泣。世事一场大梦,没必要自己为难自己。

只有拥有这种心境的苏轼,才能成就他旷达的个性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淡泊从容,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