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骨灰不保留,要撒掉。”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因病逝世,当天邓颖超大姐向中央提出了周总理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

按照周总理的生前遗愿,邓颖超委托周总理身边的四位工作人员,将骨灰撒在了北京、密云水库、天津以及滨州黄河入海口。撒在北京表示总理和全国人民心连心,天津是周总理起步闹革命的地方,黄河入海口代表了总理对母亲的怀念,那么撒在密云水库又有着怎样的寓意?

“今天没有的,明天就要有!”

“我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周总理在生前曾这样说过,在他西花厅办公室的桌上,放置有两架小飞机模型,周总理就是要用这两个模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两件大事。

北京城自古依水而建,水系相通,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朝政内部混乱,外部还要应付不断爆发的起义和列强的无理要求,政府财政日益紧张,导致对河道疏于管理,最终造成了北京的用水问题。潮白河上游落差较大,经常在密云泛滥成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和河北联合调查之后,决定修建密云水库。

修建密云水库的计划很快就放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其实在国家的建设规划中,密云水库在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此时开工将整整提前十年时间。按照设想,密云水库工程量大,预期效果高,以当下的能力能否完成,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收到修建密云水库计划的三天之后,周总理决定亲自到潮白河考察。1958年6月26日上午,刚刚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完的周总理,不顾身体疲劳乘车前往密云县,在经过即将竣工的怀柔水库工地时,周总理下车到工地视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那一天阳光毒辣,但周总理一边走一边和身旁汗流浃背的民工们握手交谈,对于十三陵水库和怀柔水库的施工进展,周总理非常满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视察之后,他马不停蹄地乘车来到潮白河河畔,为规划中的密云水库勘察选址。

当时的公路还是沙石路面,一路颠簸加上长途跋涉,工作人员都十分担心周总理的身体。当汽车到达潮河河滩时,周总理精神抖擞地下车大步向前走去,用望远镜察看地形和潮河流向,丝毫不在意脚下凹凸不平的乱石滩。

过了一会儿周总理感到有些疲倦,随意地坐在河滩中的一根木头上,展开库区地形的图纸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在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汇报之后,周总理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最终同意了潮河主坝和九松山副坝的规划选址。张光斗教授介绍了国外的先进工程技术之后,周总理坚定地挥了挥手:

“我们一定要有敢于赶超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思想,他们有的,我们要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今天没有的,明天就要有!”

视察完潮河之后,周总理立刻乘车向白河驶去,刚刚抵达白河河畔溪翁庄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周总理认为此时河流清晰,察看坝址更为真实,坚持要冒雨去白河河滩。当时河滩上的河卵石早已经被雨水打得又光又滑,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为了总理的安全,大家一再劝说周总理先避避雨。

工作人员带着周总理走进一户农民家,女主人认出了是周总理,激动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端出了一簸箕黄杏招呼周总理和工作人员吃。周总理盘腿坐在土炕上,一边吃杏一边和老大娘拉起了家常,很快大娘就不再拘束,和周总理有说有笑。

察看完白河坝址之后,周总理乘车返回密云,途中汽车不慎陷入了泥中,周总理毫不顾忌地跳下车,和工作人员一起踩着泥推车。来到密云县委之后,周总理和大家又详细讨论了一番,等返回北京的时候已经到了晚上七点。

周总理回京不久就亲自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水库修建的问题,会上决定将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修建密云水库的计划,提前为1958年汛后开工,并任命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作为修建密云水库的总负责人。

“密云水库就是人民头上的一盆水”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安排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修建密云水库的工程于当年9月1日正式开工,周总理还特别指定水电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三位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并指派国务院齐燕铭副秘书长代表国务院协调中央和地方单位,全力支持水库的建设。

每当施工进入到关键时期,周总理总会亲自赶赴现场进行考量和安排,帮助指挥部解决重大问题,如果不能亲临,也会派人或打电话询问水库的进展情况。当时指挥部提出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口号,要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建成,质量是周总理最关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水库开工一个月之后,周总理亲自到工地视察。听取完设计汇报之后,周总理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改进意见,指示设计一定要做到让施工“多快好省”;听取完施工汇报之后,周总理关切地询问了民工工区的安排和施工机械等问题,指示必须要重视施工质量。

在一次座谈会上,周总理反复向大家强调既要保证进度,又要保证质量,绝不能把水库这样一个水利工程建成水害工程,或是一个无利可取的工程,工程质量永远是对人民的头等大事。说话间周总理起身双手举过头顶:

“这座水库犹如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盆子倒了或漏了,洒出大量的水来,人民的衣服就要被打湿了。”

虽然周总理用了“打湿了”这个字眼,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密云水库这个“水盆”打翻,北京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白河大坝的坝底是四五十米厚的沙子卵石层,建在这样的地基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基础渗漏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对建成之后大坝的安全将造成极大的威胁。周总理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发动专家们积极想办法,经过几种方案的比较,做混凝土防渗墙是其中最好的方案。

这一种方法只在一些国家使用过,我国和苏联都没有用过这种方法,周总理听完汇报之后支持这一种方案,并鼓励专家们在对新技术没有完全掌握的时候,首先要摸索、消化,同时嘱咐大家对这样重大的工程要特别慎重,通过试验之后有把握再正式开工。

“拦洪”是修建水库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密云水库开工之后,必须在次年汛期到来之前,使水库能够达到拦蓄潮白河洪水的程度,其中涉及到2000万立方米砂石土方的开挖搬运。一旦拦洪失败,不但已经建成的工程会被冲毁,也会危及到潮白河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安全。

1959年5月汛期到来之前,周总理再次来到工地现场,当他看到白河主坝的工作量几乎比潮河主坝多一倍,而且开工又比潮河那边晚时,不禁有些担心无法抵御汛期洪水的到来,他再次向指挥部强调:

“密云水库是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倒下来,毛主席、党中央和首都人民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你们一定要在汛期到来之前,使大坝达到拦洪高度。”

周总理说完沉思了一会,决定再给他们调一万名解放军来支援白河工地,务必确保全面拦洪。指挥部的人一听周总理的提议,立刻喜出望外,他们对于拦洪中的困难同样清楚,但只是觉得不好再向中央和地方要人。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决策是正确的,正是有了一万名解放军的加入,才让大坝顺利地建到了48米的拦洪高度,否则汛期到来的时候,白河大坝将成为密云水库建设中的一大隐患。

“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

修建水库势必要涉及到移民工作,周总理在视察过程中,对库区的移民工作同样十分关心。1959年春天,为了修建密云水库,移民搬迁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库区内五万多间房屋被拆除,在汛期到来的时候,来不及拆除的房屋只好推倒。

移民们在指挥部的安排下,成群结队地向库区外迁移,就近搬到附近的村子中,和当地的村民合住。为了尽快搬迁,移民们甚至创下了一天搬完一个村子的壮举。在周总理视察水库工地时,看到移民按时搬迁十分满意,赞扬了移民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周总理来到总指挥部,看着满墙的地形图和工程图表,中央还摆着一个很大的水库沙盘模型,技术人员详细地给周总理介绍了水库建成的规模和施工情况。周总理全神贯注地听着介绍,不时指着沙盘提出一些问题,突然周总理的眉头皱了皱,严肃地问指挥部负责人:

“你们对工程安排得不错,执行的也很好,但你们的图标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你们对水库这五万多名移民都做了哪些安排?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啊,是一条腿走路。”

一旁的指挥部负责人立刻察觉到他们忽略了这个问题,面对周总理的责问,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周总理接着对他们说,水库移民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百姓们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又怎能要求他们只做贡献,而忽略了对他们生活生产的安排呢:

“以后给我做工作汇报,一定要汇报移民工作的情况。”

随后周总理对一旁的密云县委书记说:“你是县委书记,老乡的房子盖了多少?你要赶快盖,不然老乡要对我们有意见的。以后我每月都问你,房子要是不盖好,我就月月催你。

周总理视察结束之后,仍牵挂着密云水库的移民们,特地指派了一名国务院副秘书长经常到密云水库了解移民安置情况。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当地领导抓紧建房,调集了6000多名建筑工人,加快施工进度,很快让大多数移民住进了宽敞的新房。

次年周总理陪外宾来到密云水库视察,在向指挥部负责人了解水库收尾工作的情况时,再次问起了移民的安置情况:

“库区移民的房子都盖好了没有?”
“只盖好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盖好。”

听到这里周总理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生气地对指挥部负责人说:“你们的确是见物不见人啊!你们再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什么时候盖好了,给我打个电话,我要亲自来看的。

就在周总理即将上车离开时,还叮嘱指挥部的负责人,要尽快将移民的房子盖好,让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尽快超过修水库以前的水平。周总理离开之后,市委连续三次召开会议,讨论密云水库移民安置问题,强调“一定要把移民工作做好”。

到了1962年底,移民的房子基本全部盖好,为修建密云水库做出贡献的移民们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家。在周总理去世之后,移民们还总是会回想起周总理生前关心水库移民的往事。

“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以民为本”是周总理的一贯思想,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每次周总理视察工地,都不忘询问民工们的生活和健康情况,多次指示要注意民工劳逸结合。

一次周总理来到白河大坝指挥棚,坐在木板钉成的简易板凳上,将民工带队的干部招呼在一起,询问民工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首先周总理询问了民工每天吃多少粮食,有没有菜,供应好不好,并嘱咐身边的支队干部:

“要保证民工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

紧接着周总理又询问民工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从住的地方走到工地需要走多远的路程,多长时间,当听说民工们每天往来工地加上吃饭需要15个小时左右时,周总理立刻从板凳上站了起来:

“那怎么行呢?劳动时间太长了,民工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应当实行三班制嘛!”

问完了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周总理又问大家民工能不能看到电影,多久能看一次。这个问题顿时问得大家哑口无言,由于当时工期紧张,指挥部还没有考虑到给民工放电影的事情,因此只好如实回答,周总理听到这些情况后嘱咐说:

“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到物,更要看到人。”

说到民工每天每个人只有4毛钱的饭费补助时,周总理直说“太少了”,民工除了每天吃饭,会抽烟的还要买烟叶和火柴,不想吃食堂的饭菜,还要到小馆子吃,离家久了总得给家里写封信,还要花钱买邮票:

“一定得发些零用钱,要把民工生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让民工知道每人每天补助多少,并把钱发到民工手中,防止任何人克扣。”

周总理的一席话让指挥部的负责人顿时感到惭愧,他们只看到了群众的热情,却忽略了爱护和巩固群众的热情。在周总理走了之后,指挥部按照周总理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核算,除了伙食补贴以外,每个月给每人增发9元的零用钱。

1959年9月拦洪以后,周总理再次来到工地,和各民工支队的负责人一起商量,先撤一部分人回去,将农业生产搞上去,请大家发表意见。结果好久都没有人吭声,周总理再次开口说了自己的想法,让离得远的民工先回去,离得近的最后回去,然后还风趣地问大家这么做是否合理。

听到大家齐声回答“合理”。周总理又问大家需不需要和县委商量一下,和家里打个招呼,大家都说不用了,就按照总理的指示办。周总理连忙说:

“不能叫指示,这是跟大家商量嘛。”

在周总理的建议下,准备留下的民工先休息几天,让准备撤走的民工再坚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来再走。这样周到的安排,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完成了水利工程,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1960年9月密云水库建成,前后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创造了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在这两年中,周总理先后十多次到工地视察,可以说潮白河两岸到处都有周总理的足迹,密云水库的每一滴水都凝聚着周总理的心血。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北京出现了干旱现象,作为主要水源的官厅水库供水量也逐渐减少,所幸密云水库完成之后,补充了官厅水库的不足,将官厅、密云两大水库的水送进了北京城的千家万户,彻底做到了周总理口中的“变水害为水利”:

“北京水利建设的成就,是周总理亲手树起的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