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悦妈~

孩子是妈妈的宝贝,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够与孩子亲近。

可是倘若孩子太过于黏人,妈妈走到哪跟到哪可怎么办呢?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很独立自主,对家里其他人也表现得很淡定,唯独对妈妈“情有独钟”,一会看不见就要到处找妈妈,即使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好像在妈妈面前也瞬间变得不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我们的孩子真的是不懂事吗?为什么孩子会黏着妈妈呢?

你想过这个问题的原因吗?

妈妈是孩子社会性依恋的开始

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活动。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妈妈)之间的社会性联结就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也就是说当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被妈妈深深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对孩子今后的处事态度产生重要的作用。

如果妈妈能够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且给予完全的满足,孩子就能够发展出比较好的人格,否则孩子就会出现过分黏人的情况。

孩子依恋的3种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的实验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进行划分,具体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

处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把妈妈视为一个安全基地,当母亲在自己身边时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而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也能够独自在陌生的环境当中进行自我积极地探索。

这种类型的孩子能够很快地发展独立的自我,当发现妈妈离开自己时,自己并不会因此而感到害怕和紧张。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表现得比较冷漠,当妈妈在场或者妈妈离开时,孩子都表现得很冷淡,情绪和表情没有很大的起伏波动。

这种情况反映出母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维系,孩子对于母亲未形成很好的依赖和信任。

第三种:反抗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内心是非常矛盾的,既想要寻求妈妈的安慰和接触又排斥妈妈对自己的安抚。

孩子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大哭大闹,一时间情绪很难平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的行为里藏着答案

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程度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妈妈身上,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和表现方式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妈妈对孩子行为的反应程度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很完善,所以很多时候她们会运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告诉妈妈自己的需求。

比如孩子会大哭,其实这是孩子在告诉你“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渴了”;

又比如孩子会用手抓妈妈的衣服,其实这是孩子在告诉你“妈妈,我想要抱抱”。

孩子在提出这些需求的时候,妈妈要能够第一时间有所察觉并且给予恰当的反应,让孩子能够感知到自己是被看到的。

妈妈的及时拥抱、给孩子喂奶喝水等等,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极大的满足,孩子能够在妈妈的怀抱感受到温暖,这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

当孩子年龄逐渐长大,拥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的时候,妈妈就要学会慢慢地放手。

完全地包办已经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相反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

例如当孩子3岁时候已经可以实现独立穿衣、吃饭、如厕等等基本生活技能,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学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去独自完成。

甩开“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不给孩子的生活设置更多的障碍,当孩子不停地叫“妈妈”的时候,不急于去应对,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强化孩子的正面情绪,弱化负面情绪

心理学中有一个“正强化”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说当孩子作出一些比较积极正面的行为时,妈妈要能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鼓励可以是语言的赞美、肢体语言的表达,目的是通过正面的刺激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深记忆,从而更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做得更好。

相反,当孩子作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时,妈妈可以通过忽视或者淡定处理的态度去弱化这个负面影响。

例如孩子某一天突然自己拿着勺子开始大口吃饭,不再吵着要妈妈喂饭,这个时候妈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够独立吃饭是一件令自己愉悦的事情,妈妈的正面强化孩子能够获得更多自信和满足感,孩子会更愿意独立去做事情,慢慢地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孩子很多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妈妈行为的影子。想要让孩子不再黏着妈妈,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掌握做事的要领,孩子自然就能够独立啦!

我是七悦妈,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希望我的一些育儿经能够通过平台传达给您,为您的育儿路上提供一点点帮助!可以关注我一起学习成长!

我是@七悦妈,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