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历史文化中,汉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基石,它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载体,那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当汉字转换为语言之时,当从口中传来,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悠长,抑扬顿挫之间,更是令人感悟颇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汉语成员之一的俗语,虽然通俗易懂,低调内敛,但其同样包罗万象,其中有讲民俗民风的、修身齐家的、为人处世的、猎渔稼穑的、生活经验的等等。时至今日,俗语依旧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就比如这句俗语“女顾娘,顾不长;娘顾女,顾不起”,其描述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更和家庭观念息息相关。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古人所要传达的寓意又是什么呢?有没有道理?且听我一一道来。

女顾娘,顾不长

先来看看这句话啥意思,其实也挺直白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已经出嫁的女儿,想要时常的照顾孝顺母亲,并不能长久如此。那么为什么不能长久照顾母亲呢?不是“百善孝为先”吗?这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深深的烙印在古人心间,而在《礼记》与《周官》在封建背景之下,为妇女制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叫做三从四德。以“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主,更要遵守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作为妇女,要注意自己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仪态以及家务劳动。所以很多时候,未出嫁的女儿在家都要以父母为天,出嫁后更要以自己的夫君为天,要用心用力的辅佐夫君的家庭,就算孝心使然,依旧很少能够操心照顾娘家。

其次,就算如外人所说的“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但是骨子里的血缘关系,并不能容忍作为女儿放弃对娘家的照顾,特别是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败,大不如前,更加需要照看。当然!如果家中有兄长兄弟还好些,怕就怕,家中兄长兄弟经济基础太差,又有些惧“内”,导致年长的母亲生活困难。然而作为嫁出去女儿,毕竟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丈夫需要辅佐,有儿女需要照顾,基本上很难分身乏术,就算经济上对娘家帮助一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娘家兄弟众多之时,人心不齐,作为女儿如果长时间的照顾,除了会引起婆家的不满之外,还会引起自家兄弟姐妹间的“比较”,这种情况受罪的莫过于养我们到老的爹娘。

对于出嫁的女儿而言,孝顺自己的娘家的母亲本就是天经地义。但是凡事要有个尺度,娘家有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并且要取得自己丈夫或者婆家的同意,相信婆家之人也不是不讲情理之人。但是千万不要善作主张不经过丈夫同意,不然肯定会生出矛盾,甚至影响自己的婚姻。

因此民间还有句老话叫做“姑娘顾家,两边不发”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出嫁的顾娘太过关注娘家的情况,最终的情况会让娘家产生依赖,也得不到婆家的理解,最终矛盾重重,长期如此环境,两边家庭当然也很难发家致富。

娘顾女,顾不起

与古代“富养男,贱养女”的观念不同,当代就以“富养女,穷养男”为主了,女儿自然成了父母手心的宝了。就算女儿出嫁,父母也时刻担心自己的女儿过的好不好,但是有些时候娘家母亲并不能太过操心已经出嫁的女儿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就顾不起了呢?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很多时候以前的农村家庭,兄弟姐妹不止一人,作为娘家的母亲,自己的儿子肯定要娶媳妇的,日后更要有儿孙的,年轻人出外打工挣钱,家中孩子自然会让奶奶照看,现在小孩可不是那么容易带的,简直是操碎了心,走哪跟哪,生怕不小心落了水,生怕不小心吃错了东西,简直是劳心劳力。如果女儿家的孩子再送给娘家照顾,一时半会儿还行,长久了母亲也会吃不消的。

再者,帮助女儿照顾下外孙无可厚非,但是女儿也要有自知之明,毕竟母亲这边还有儿媳孙子孙女要照看,如果母亲长时间偏向照顾女儿这边,容易引起儿媳这边的不满,至此会引起家庭矛盾,日后也不好相见,所以很多娘家母亲为了家庭和睦,虽然会帮忙照顾已经出嫁女儿,但是也不会长久。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这句俗语讲的确实非常有道理,出嫁的女儿有了新的家庭,也就有了新的责任,重心也会偏向于当前的家庭。所以对于姑娘而言,如果娘家有困难可以相帮,但是要把我尺度,不然会得不偿失。而作为娘家之人,也不要向姑娘家一味地索取,不然只会影响了女儿的一生幸福。作为姑娘,过的好不好,不仅仅需要自己选择男人的眼光,更需要自己的维持,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作为姑娘,要想让娘家母亲少操心,那么就要做到自信、独立、自强才行,要不然操劳一辈子的父母怎么能顾的过来。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这句俗语的理解!大家对于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