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最珍贵石刻
包公手书真迹

包拯,宋代“龙图阁直学士”,以为官清廉,执法如山而出名,在肇庆三年甚有政绩,更有不持一砚归的传说,让肇庆人民一直念记着。包拯文学作品很多,书法也好,被列为宋朝书法高手之一,但真迹遗留甚少,当年与提点刑狱周湛游七星岩在石室岩洞内留这一石刻,甚为珍贵,是包拯在端州留下的唯一手迹。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幅石刻,一起来探究包拯在端州三年,为百姓开创了怎样的兴旺时代吧!

康定元年(1040年),包公调任端州知州,官升殿中丞,开启了他为期三年的端州任职历程。

当时地处岭南地区的端州语言不通、交通阻塞、气候炎热、瘴疬流行,山区散居着壮、苗、瑶、黎等多种少数民族,民族纠纷时有发生。

宋王朝为了惩治犯人,贬谪犯错误的官员,才把他们发配到岭南地区,当官的无不视岭南为畏途。包公不惧艰险,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慨然受命,奔赴南疆。

包公到任时,正值端州瘴疠横行,原来端州南靠西江、北有沥湖,居民都是饮用西江水和沥湖水,不但往返打水劳累,每逢洪水暴涨,江水浑浊,饮用后就会导致瘟疫流行。

于是包公带领百姓们开凿了七口水井,既省力,又卫生。他首先在端州官府里面凿一口井,水味甘美,清澈凛冽,胜过江水。其后在岳庙旁、学前街南、分司巷口、广济仓右、城北门左、主帅堂前等地挖了共六口井,深受居民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顶岗西岳庙旧址包公古井

饮水思源,端州人牢牢记住包公挖的七口井,并把官府里面的一口井,命名“包公井”。

△肇庆包公文化园里的包公井

端州自古以来盛产端砚,它石质坚硬,温润细腻,“与墨相受,如忘其石,与手相和,如忘其力。” 加上名工巧匠的精心雕琢,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早在唐代时便畅销全国,倍受文人青睐。

当时端州出产的端砚是贡品,朝廷限额开采,但一些宫吏与土豪劣绅不顾采砚民工的死活,增加开采砚石数量,用砚石来巴结权贵,以求得加官进爵。

砚工们不堪勒索,无心生产,以致产量降低,生意萧条。包公到任后,清查端砚开采数目,惩治这些劣绅,并以端州府衙张贴告示,明令只能按朝廷限额开采。砚工们个个心服口服,笑逐颜开,制砚业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鼎湖山宝鼎园的端溪龙皇砚

包公很重视教育。他在端州城北宝月台创立了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取著名风景区七星岩之名,题为“星岩书院”,聘请梁燮为书院掌教。这对传播中原文化,培养人才,移风易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明渠画

包公还在城西景星坊建文昌宫(后变为法轮寺、西江讲武堂,今市直机关第一幼园),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教化一方,鼓励读书人走科举之途为国效力。

此外,在城东槽湾都(今渡头附近)建宝光寺,祀奉玉皇大帝。因宋代皇帝自称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间治理天下的,包公建此寺,意在鼓励当地民众服从朝廷管治,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宝光寺后迁于玉屏岩建为玉皇殿。宝光寺原址相继建为天后宫、濂溪祠、景福祠,遗址在今污水处理厂东南侧。

△玉屏山顶的玉皇殿

包公还按照内地制度,兴建一所驿站,接待来往公务人员与传递公文,根据端州著名的嵩台山取名“嵩台驿”。除此以外,包公继前人扩筑西江堤围,开渠凿池,改造沥湖成为耕地、鱼塘。规划建立新城,在城中建立丰济仓,以备饥荒。

包公在端州尽心尽力做了许多深得人心的实事、好事,赢得端州百姓衷心爱戴。在他离任的时候,端州父老献给他一方精致的端砚留作纪念,他敬领了端州父老的深情厚意,辞回了砚台,两袖清风,离开了端州的土地。

△鼎湖山观砚亭(梁萍 摄)

包公离世后,端州人感激、怀念他,破端州府学之先例,建立了第一个祠堂,名叫二先生祠堂,纪念两位对端州有重大影响的名人:一位是理学宗师周元公(敦颐),另一位便是包孝肃公(拯)。而包公的“不持一砚归”的律已精神,则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史册。

距端州城数十里的西江中有个砚洲,据说包公离任时坐着小舟,驶过羚羊峡时,顿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小舟剧烈颠簸,十分危险。

包公抚心自问,无愧于天,便问随行人员做了什么错事,原来是包兴代包公收了一方端砚。包公夺过砚台,看也不看,便投入江中,马上风平浪静。后来,在投砚的地方,渐渐隆起一块江心绿洲,因此名叫“砚洲”,附近的黄布沙,则为包裹端砚的黄布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明渠画

千百年来,肇庆本地形成了具有浓郁包公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通过史学、文学、戏剧、绘画、建筑、民歌民谣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在人民群众中塑造出朴素的廉洁价值观,成为肇庆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

图|梁瑞伟

CCTV栏目推荐的“鼎湖上素”,原来是满汉全席里的名菜!

星湖景区文化新亮点:《星湖赋》诉说星湖景区的历史与发展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走进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主编|莫若琪

资料来源|《广东新语》卷四《水语·肇庆七井》、《包拯墓志》、广东《肇庆府志》、《肇庆史志》、《宋史●包拯传》、《鼎湖文史》第一辑、肇庆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