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悟和高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我们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一起努力。

——萨姐

“双减”政策实施落地的两个月后,学校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线上家长会。

“双减”政策实锤后的这两个月,我经历了从慌乱、到迷茫、到混乱,再到现在的慢慢习惯。

在我心中,依然有很多的困惑:

我到底想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成绩优秀?还是知识面广?

我已经尽了力,却为什么最终的结果总是不太满意?

我该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做好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平衡?

带着种种疑问,我登录了网站,见到了儿子的班主任。

她详细介绍了新学期以来,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她指出:

双减政策,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的真实面目。

脱离了各种课外培训班,孩子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那么,最终拼的还是家长。

好的家长,都要做到“三不减”。

01

不减责任:

做孩子的“人生引导者”,引领孩子健康地前行

有网友说:无论现在的政策如何变化,作为家长,我们始终不能放松,我们的责任不能减。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途。

很是认同。

教育部的官网上,有这么一段话:

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

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责任”二字,说来简单,却重如千斤。

因为,我们肩头扛起的,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孩子的未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做过一项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研究,参加调研的,有2万多名家长和2万个小学生的家庭。

调查结果显示,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占到31.31%,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父母看电视、玩手机、聚会娱乐的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主任特别提到了同年级其他班上的一个男同学。

双减之后,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也迷茫,课外班没有了,孩子的课余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也担心孩子的成绩会受到影响。

他为此也多次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后来,听从老师的建议,他改变了做法。

每天晚上,先给孩子检查作业,带着孩子预习复习;

晚饭后,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全家关上电视,将手机调成静音,一起读书。

周末,爸爸妈妈会陪着他做作业;

然后,不是去踢球爬山,就是看电影做手工;

回家后,全家一起做饭,其乐融融。

慢慢地,孩子逐渐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用催促,自己会主动地写完作业,再读一会书。

睡觉前,会自己收拾好学具和书包。

班主任老师强调说:家长有多用心,孩子就会有多优秀。

孩子教育的重心,永远在家庭,孩子最好的老师,永远在父母。

父母的责任意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能走的多远,走的多稳。

02

不减质量:

做孩子的“习惯监督者”,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曾经在一次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是在幼儿园。

他说,在幼儿园,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打下了一生的基础。

“双减”政策落地,孩子的成绩不再依靠课外班的超前学习和大量刷题,良好的习惯,就成为孩子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

身为家长,我们要做孩子的“习惯监督者”,要帮助孩子养成这三方面的习惯:

1、自觉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家王极盛通过对400名高考状元的深度访谈发现,状元们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复习、总结、错题集、认真听讲等等。

而他们的父母在谈到对孩子的培养时,也无一例外地格外注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专注的课堂听讲、高效的课后学习,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才能托举起成绩优秀的孩子。

2、锻炼身体的习惯

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教育部“双增”政策的出台,都在彰显着运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每周适当地增加体育运动时间,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专注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不仅如此,体育运动还能锻炼耐力、磨炼意志,锻造性格。

美国的很多藤校在招生时都格外看重体育特长生,与其说他们注重体育成绩,不如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这些孩子身上折射的优良品质。

3、尊重老师的习惯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父母给予老师的尊重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进步的速度。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多湖辉曾经分享过一个事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建议他回家请教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了一封信到学校,信中,父亲详细地介绍了小草的姓名和特性,最后一句话说:希望这个问题能由老师解答。

这个父亲的做法,给了老师极大的支持,也提升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孩子的教育路上,家长和老师的相逢,就是一场爱和信任的相遇。

家校配合,才是最好的教育。

03

不减成长:

做孩子的“成长陪伴者”,参与孩子人生的成长

优秀的父母,不在于给孩子报了多少个课外班,带孩子走了多少个国家,给孩子买了多少玩具,而在于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的“成长陪伴者”。

一位网友说,他小时候,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的童年,是爷爷奶奶照顾他长大。

对妈妈,他从思念变成了习惯。

妈妈回来看他,伸手想抱抱他,他不愿意,拼命往奶奶身后躲。

妈妈给他买的玩具,他冷漠地扔到了一边。

对于父母,他除了强烈的疏离感,更多的是怨恨。

他羡慕别的孩子能有爸爸妈妈陪,而他,就像个孤儿一样。

虽然爷爷奶奶也很疼爱他,但终究无法替代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父母给他们的陪伴,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心里和父母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结。

这样的孩子,内心是最踏实的,也是最幸福的。

作家池莉在《和女儿一起长大》中,娓娓道来她和女儿之间的成长故事。

从女儿出生开始的24时间里,她从不缺席女儿成长的每一个片段。

作为一个辛苦的单亲妈妈,她尽可能地给予女儿最好的成长环境。

如今,池家有女初长大,女儿毕业于世界名校,学业有成。

24年间,她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抵抗了教育的疲惫,迎来了成功,也诠释了一件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池莉说:

“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

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拿不到A的呢?”

好的父母,都懂得不缺席、不停顿,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牵手前行。

04

家长会的最后,班主任用一句话做了总结:

“好的教育,从来都不能偷懒。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仅仅有成绩。优秀的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共同的愿望。

当孩子出生时候,他们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实现“加速超车”?

我想,答案就在于父母。

让孩子走出“成绩的修罗场”,在阳光下肆意奔跑,快乐成长,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

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心灵滋养,就要从现在开始——

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成为孩子最好的一路同行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