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方式回答中国文化史的问题

——读《拓跋,上马》

文 / 杨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以拓跋鲜卑为主导的这次义无反顾的抉择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及至唐朝初年让“中华”一词具备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基本含义。此时此际李世民就有底气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著名学者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经提出认识中国文化的三大问题,第一,中国幅员之广,世无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这样大的局面,所以维持这个大局面者,果由何道?第二,中国开化甚早,绵延至今,历史最为悠久;即史籍之富,亦世界未有。试问这又由何道?第三,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所吸收同化者,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皆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又由何道?

另一位大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问题》中说,“我想柳先生指出的三大问题,我们若能求得明白满意的解答,则中国文化的内容要义,不难得到了。”

从柳诒徵提出三大问题及至梁漱溟等众多学者的思考,都在让我们认识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容纳沟通是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艺术家选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文本予以回答。

《拓跋,上马》一书就是石囡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文学方式的回答。但是作者没有天马行空地想象将作品志怪化,而是“最大限度地忠于史实”。石囡说,“我参考了《魏书》《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典籍。史籍中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则参照当代史家的论著,比如田余庆、李凭、殷宪、陈琳国等学者的著述,纵横比较定夺。”

浏览全书,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参考了历史书籍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资料和成果,包括地理学、气象学、民族学等。该书的《序言》首先讲述了人类历史上“蛮族再造文明”的现象。

《拓跋,上马》作者:石囡

石囡说,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经谈到(我这里只讲个大概,不是原文):历史上的文明社会遭遇“蛮族”入侵之后,往往会被“蛮族”击败甚至消灭。这就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会有三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如果这个文明社会创造的核心文化足够高级,那么,这个核心文化就会变成一种母体,在被蹂躏后反而会孕育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原来的传承还在,但具有了新的基因。新的“蛮族”的血液会融入旧的文明体系,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

这就是汤因比关于文明发展动力的挑战与应战理论。汤因比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他对全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明进行了数十载深入广泛研究,认定决定文明起源生长兴旺衰亡僵化的原因存在于人群对外部挑战的应战。没有来自外部的适度挑战和对挑战的成功应战,文明便无以产生和发展;应战不足以战胜挑战,文明便会衰亡。汤因比关于文明发展动力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影响深远,不仅为史学研究应用,还被广泛地应用在政治、外交和管理领域。

从这篇推崇史学经典理论的《序言》就可以看出石囡写作《拓跋,上马》时的理论认知就和许多作家不同。这种不同伴随了全书的认知站位和写作技法上的个人化。“我要讲的不是小说,不是传奇,也不是演义,而是一个故事。一个部落的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通过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故事。有的夸张,有的细节已经丢失,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基于历史记载与考证的、有趣但不失严肃的故事。”

这是认知自觉与文本自觉的呼应。所以我们在50多篇散文中,不仅读到故事,也读到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影子,让一个个历史场景立体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化。

通读全书掩卷之际,读者应该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东汉之后到北魏建国的这段纷乱复杂的历史;在认识这段历史的基础之上,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独特的东亚大陆地理单元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这给中华各民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和族群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便利条件,而地理单元内部明显的自然条件差异又导致了具有内向凝聚力的不同族群分布格局、存续模式。这些族群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战争掠夺、人口迁移、交融交汇、互市贸易、朝贡赏赐等。《拓跋,上马》叙写了公元三至四世纪中国北方一场浩浩荡荡的民族大融合,告诉读者拓跋鲜卑“对于中华历史的延续,是立有大功的。他们放弃了自我,成就了大我”。“拓跋氏在恰当的时候介入中国历史,才避免了一次中华文化可能的覆灭。”

这不仅是《拓跋,上马》文学语言的表达,也是学术的判断。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就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的融合进程,第一个高潮是春秋战国时期蛮夷戎狄的融入;第二个高潮就是魏晋南北朝“五胡”和南方蛮、僚、俚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即《拓跋,上马》笔下的这次民族大融合。正是以拓跋鲜卑为主导的这次义无反顾的抉择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及至唐朝初年让“中华”一词具备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基本含义。此时此际李世民就有底气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拓跋,上马》用文学的方式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文明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时期,也回答了“种族复杂”“容纳沟通”的问题——中华民族的族群在共同地域内的长期密切交往、杂居生活、征战变革的过程中,居于落后、少数的族群无论是作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最终必然融合于处于先进的、多数的族群。

读罢《拓跋,上马》,再回过头阅读《序言》,一定会更深刻地理解石囡为什么开篇就要阐释汤因比的史学理论,也更能够以拓跋鲜卑的历史为实证来理解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我们从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各族群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与互相融合的加深,族群的差别会逐渐缩小,总的趋势是逐渐加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程;族群的自决能力强弱以及自控能力的大小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主动去选择和行动才有出路。

来源 / 大同日报

编辑 / 小 乔

喜欢石囡这本书的朋友,购买《拓跋,上马》链接请关注新大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