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妈妈喊妮妮起床。

妮妮迷迷糊糊地说:“不要,我还要再睡会儿。”

妈妈温柔地、耐心地哄了又哄,妮妮才磨蹭着从被窝里爬了出来。

可当她看到妈妈递过来的蓝色毛衣时,大喊着:“我不要穿蓝色毛衣,我要粉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除了闹起床气,生活中,孩子还会因为各种原因发脾气,有时甚至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家长一筹莫展。

孩子想吃苹果,妈妈让她等一下,孩子马上大喊大叫,催促妈妈快点;

孩子玩拼图,有几块怎么也拼不对,他把拼图一扔,边哭边喊:“再也不玩拼图了。”

孩子闹起情绪来,父母往往头疼不已。

是温柔地劝解,还是粗暴地让孩子停下,父母们有时候也拿不定主意。

所以,面对一个闹情绪的孩子,父母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呢?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情绪,或喜悦,或愤怒,或悲伤,或恐惧,这是人类的4种基本情绪。

情绪,一般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积极的情绪能让人乐观开朗,一切向上向前看,所产生的也多为好的行为。反之,消极的情绪则让人心情低落、自卑,甚至会引发不好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情绪管理”这个词,并在后来不断完善。

一个人情绪稳定,且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绝对是加分项,不夸张地说,对事业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帮助孩子,培养其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首先来了解下儿童的情绪有什么特点吧。

第一,孩子的情绪很直接,一般用行动来表达

成年人的情绪表达一般比较含蓄,不会不顾场合,随意发泄。孩子则相反,他们的情绪表达是很直接的,是不加掩饰的。

他们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而一些年龄小的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说出真实的想法,就直接用行动表达出来了。

比如,有的孩子不开心了就会大喊大叫,会拿身边的物品或者亲友撒气。

再比如,有的孩子伤心了就躲起来,任凭谁喊他也不动。

第二,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俗话说,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可见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很快的。

上一秒,孩子还笑意盈盈,下一秒,他也许听了什么话,或者想到了什么事,会立刻号啕大哭,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小题大做,但在孩子心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就要求父母要摸清孩子的脾气,在孩子闹情绪时能及时察觉,并理解他们突然变脸这一特点。

面对闹情绪的孩子,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自由,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首先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哥哥刚搭好的积木被弟弟不小心撞倒了,哥哥生气了,立刻跳起来给了弟弟一巴掌。

这时妈妈可以走到哥哥身边,摸摸他的头,温柔地对他说:“用心搭的积木被弟弟撞倒了,你一定很生气对不对?来,先让妈妈抱抱。”

当孩子的情绪被人看到时,他的委屈与生气其实就消失了一大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导孩子回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来

父母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做法也很关键。

当父母梳理了孩子的情绪后,就要回到现实中,引导孩子积极地想办法,如何解决眼下的问题。

依然以上面的事情为例子。

在妈妈的安抚下,哥哥平静下来了,妈妈可以趁机指出:“弟弟撞倒了你的积木,你很生气,但这不是你打弟弟的理由,要知道你做错了事,妈妈也没有打过你。而且,即使打了弟弟,积木也没办法恢复。所以让我们想一想,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妈妈引导哥哥思考,打了弟弟,固然发泄了当下的怒火,但问题却还没有解决。

哥哥处理好了情绪,思绪已经被妈妈引导到解决问题上来,他想了想,说,可以和弟弟一起搭一个更大的积木城堡。

到此,这个问题算是很好地解决了。

所以,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后,引导孩子回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来,也同样重要。

用绘本来引导孩子认识、管理情绪

除此之外,智慧的父母懂得借助绘本的力量,通过陪孩子读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比如,有位朋友推荐了一套(共10本)儿童情绪管理方面的书,我觉得不错,已经带着二宝在读了。

通过读绘本,相当于带孩子进入了一个个情境,让孩子在故事中,和书中的小动物们感受情绪,理解情绪。

好的绘本不只是讲了好故事,里面还包含了大道理。

阅读过程中,家长不妨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小主人公,会怎么做,是不是能找到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情绪无声无色,却又如影随形,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情绪不会被消灭,但我们可以进行疏导,引导孩子感受它,培养积极情绪。

同时,情绪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要有耐心,积极引导孩子。

相信假以时日,孩子通过学习和感受,会慢慢了解情绪,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