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一声咳嗽,四山回应。桐麻园的晨曦,从山与山的臂膀间,挤了进来。是谁松开了搂着女人的手,用虔诚的脚步唤醒沉睡的鸟声和村庄……”每一位作家、诗人都有自己念念不忘的根,这个根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家园。对于泥文来说,他的家园——桐麻园,就是他的根和永生不忘的地方。

桐麻园,是白桥镇桂花村的一个小村庄。1992年,泥文背着蛇皮口袋做成的简单行囊,离开桐麻园,开始了外出谋生的漂泊生涯。20多年来,泥文进过砖厂,拆过房,搞过建筑,跑过摩的,尝尽人间酸涩苦甜辣。而在2002年,泥文因漂泊生活让他有话想说,开始了笔耕手记,就这样闯进了文学的门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相继发表在《诗刊》《星星诗刊》《北京文学》《红岩》等近百种文学期刊上。曾获得过2010年“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歌奖、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等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出版诗集《泥人歌》(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我多想停下来》。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农民工的身份扣开了文学的门扉。如今,泥文虽然长期旅居在重庆市渝北区,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仍是他精神与灵魂永远的牵挂和加油站。

从打工一族出来的诗人

1974年,泥文出生于白桥镇桂花村桐麻园,他父亲为其取名叫“倪文财”。这个名字寄托着父辈对儿子“既有文化又能挣钱”的期许。后来,泥文在创作时为自己取了现在这个笔名,寓意“来自泥土的文字”。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打工潮席卷之下,一批批开州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就像泥文所言“我们能跑就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一幢幢坏掉了门窗的房子和那些走一步路就会喘一口气的父老”。1992年初,中途辍学的他与同乡一起离开了日渐衰老的父母和贫穷的桐麻园。他在河北进过砖厂,在上海搞过拆迁,在重庆进过机械加工厂……以一个农民工的名义为异乡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异乡的城市是繁华的,但这都与泥文无关。他能够拥有的,是白天的忙碌和夜晚的孤独。每到夜深人静之际,泥文就格外思念家乡,念想着桐麻园的鸟声、初雪、锄头以及父母额头的皱纹。当别人选择以喝酒、打麻将等方式来缓解孤独情绪时,泥文拿出了久违的纸笔,铺在集体宿舍里的床铺上,一行行写诗。供职工厂的一景一物、打工旅途中的种种艰辛、老家屋后的退耕还林地,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当然,泥文写得最多的,还是与桐麻园有关的丝丝缕缕情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泥文的诗歌处女作《7月24日》发表在公开发行刊物《打工族》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泥文”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打工族》《星星诗刊》《绿风》《佛山文艺》《文苑》《诗选刊》《山东文学》等刊物上。泥文成了厂里小有名气的诗人。

步入诗人心中的殿堂

1995年,泥文在上海搞拆迁时,认识了同乡姑娘小刘,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既然已经成家立业,他们就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回到了重庆。泥文进了渝北区一家机械加工厂,当上了电工。

每一位成年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一个身份,泥文却有三个身份。他白天在工厂上班,是电工;晚上骑着一辆摩托车四处拉客,是摩的师傅。好不容易空闲下来时,他要拿出纸笔写写画画,记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变成一首首诗歌,这时候他是诗人。

每一位诗人都有心目中的殿堂,那就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全国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诗刊》。许多诗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可见其发表门槛之高。从这一点而言,泥文的努力是可见成效和幸运的。2010年初春,泥文一组组诗《屋后坡,土改林》在《诗刊》杂志上发表,让他高兴了一个春节。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2010年3月,泥文获得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联合授予的2010年“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成为唯一获奖的重庆人。

2013年,泥文创作的诗集《泥人歌》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资助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该诗集是该年度全国唯一入选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不久,《泥人歌》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歌奖、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

2014年,泥文的组诗《去远行,在征途》获得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梦”专项奖励。同年,泥文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12月,泥文第二部诗集《我多想停下来》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渝北区文联资助出版……

与桐麻园的心灵碰撞

《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在给泥文第一部诗集《泥人歌》作序时说:“他的诗歌带着泥土的气息,是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泥文总是努力深入生活底层思考人生,在创作中提升和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求、创造生命的完美。桐麻园,正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之一。

渝北区离开州区大约有300公里路程。几乎每年春节或者家里有事时,泥文都会开车回家一趟,问候家里的父母,感受桐麻园的新变化。这些年来,在脱贫攻坚春风的吹拂下,桐麻园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泥文以诗人独有的敏锐,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他在一篇短篇小说《一路向阳》里,就写进了村里修建水泥路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唐朝诗人宋之问回到家乡时发出的感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泥文的内心深处,逐渐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收回远望的目光,看了看脚下的路,我抬起的脚步有些迟疑了起来。”

当然,故乡是宽宏大量的,桐麻园是坚贞不二的。泥文说:“桐麻园一定是在等我回来,是想将它心中藏着的故事倾吐出来。一定是要提醒我,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和她的故事,其实并未完结。”

那就期待泥文与桐麻园的又一次心灵碰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