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医者杨华升,专注中医知识传播和健康科普。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甚。

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迄今为止仍无理性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热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医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认识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古代中医文献中当然更无“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中西医的古代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但从病原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较短。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黄疸”、“鼓胀”等病。

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使中医学研究中对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面临很大的困难。中医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长期无法统一。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中医学的肝瘟作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并提出了湿热疫毒是肝瘟的主要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提法目前在中医肝病界有很大的影响,取得了很多学者的认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肝瘟的关系进行商榷。

一、肝瘟的病名考证

肝瘟作为病名,见于清代陈梦雷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瘟疫门》。

内容极其简短,列“肝瘟方(元参、细辛、石膏、栀子、黄芩、升麻、芒硝、竹叶、车前草)治肝脏温病,阳明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重直强”。

古代文献中仅此一条,有肝瘟病名。且与病毒性肝炎的表现不完全相同

从本条简短的记载,可以看出,肝瘟病有两个突出的表现,即“颈筋挛牵”和“身重直强”相当于中医学“痉病”的表现,再分析“阳明毒,先寒后热”更加明确其为中医“痉病”。

温病,提示其为急性温热性外感病,说其病位在肝脏,是中医学的肝脏,因为肝主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合分析,本段记载从中医学角度应该属于痉病,如果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则相当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等病出现的抽搐症状。

至于“面目赤黄”,说明病人有黄疸症状,而黄疸可出现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仅限于病毒性肝炎。

所列肝瘟方,虽也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但从上下文来看,应以清阳明及肝经热毒为主

再者,传统中医学一直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而不在肝,故虽然有“肝”字、“瘟”字、“黄”字,但与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完全不同,因为病毒性肝炎不会出现抽搐症状

况且,古代中医学文献中,类似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的论述都在“黄疸病”中,故本条不以黄疸为主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肝瘟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绝对不能统一为肝瘟

二、病毒性肝炎与瘟疫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等问题,现代医学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楚。但本病的病因是否属于中医学的湿热疫毒,则非常值得商榷。

传统中医学,只能认识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的现象,并对部分疾病的传染规律有所认识,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其病原学及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的认识。

于是将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之为瘟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吴又可提出瘟疫的病因不是六淫而是疠气,并且,已经认识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等有所不同。

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医学无法找到针对特殊病原的治疗药物。

所以,吴又可以后的温病学派虽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新的治疗体系,但并未朝着西医病原学治疗的方向发展。

而古代温病学派治疗的病种以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因此,中医学瘟疫的概念主要指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其病因病机从中医学角度多属于温热。

瘟疫的病因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六淫,而又不能完全认识了解,就命名为毒或热毒

病毒性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符合《内经》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的特点,可归于中医学的疫病范畴。

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根本病因,而肝炎病毒不属于传统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用一般的中医病因无法解释,可归于中医学毒的范畴。

疫者役也,但归入疫病,只能说明本病的传染性特点,对治疗无指导性意义。

而毒邪的概念只能概括六淫、七情不能包括的病因,不能说明其阴阳属性也无从指导寻求对抗性药物。

如果仅据此就将本病进一步引申为热毒,并进而作为清热解毒治疗的理论依据,则十分牵强附会,并容易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导入严重的误区。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可归于中医学的疫毒,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疫”和“毒”,中医疫毒概念对本病的治疗无明显指导意义。

注意:医学科普不能代替诊疗,请遵医嘱。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欢迎点赞和收藏,也可以把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关注健康,关注@医者杨华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