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村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50年)。在众多乡贤的支持下,常村集上开始有了义学的存在。

什么叫做义学呢?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 公款 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中国义学由范仲淹于北宋创立,经由几代发展,义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只是识文断字,不会有太高深的内容。

这所义学存在了一百多年时间,一直到光绪年间才终止,可以说时间较长了。

在整个清朝时期,其他村落多是私塾教学,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学堂开始兴起。

清末至民国期间,常村、李寨、郝寨、前孙东、后孙东、牛河、高村、韦庄、东刘庄、后大郭、前大郭、吕庄、大堤西、岳刘庄、打车张、马村、侯唐、刘唐、大寺占、大石桥、辛兴、罗庄分别办私塾一所。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西柳园、玉皇庙设县立初级小学,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在徐屯、比干庙、小郭、殷小郭设县立初级小学,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在后大郭设县立初级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在柳桥寺设区立初级小学,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在孙东设区立初级小学。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在南辛兴、刘唐庄设区立初级小学,在营里、徐屯、南辛兴设县立女子初级小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常村、罗庄、比干庙、殷小郭、后大郭设县立初级小学,柳桥、刘唐、打车张、岳刘庄设区立初级小学。之后,小屯、大堤西、韩庄、辛兴、小郭、后大郭、张屯、赵岗相继举办了乡立初级小学。

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共产党在后大郭创办了一所救亡小学,由共产党员许荫森、徐汉臣、宋子澄、王易斋任教师,负责文化课教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同时举办了平民夜校。

1945年由地方杂牌军八支队副司令黄宪文从地方筹款在常村创办国民完小,先后由宋学贤、郭耀亭任校长,于1947年春停办。地点正是今日粮所所在地,房屋被拆,建筑物料被当地群众哄抢。

1947年长垣解放后至1948年,先后在前孙东、李寨、辛兴、宁庄、大堤西、玉皇庙设小学六处。

1949年春,常村区政府通过考试招收了一部分教师,分派到一些村庄创办民办公助学校,先后在南辛兴、常村、比干庙、前孙东创办了完全小学,在马村、南王河、后大郭、韦庄、大寺占、李寨、玉皇庙、赵岗、前大郭、岳刘庄、杨寨、柳桥屯、司河、大堤西、罗庄、宁庄、北辛兴、韩庄、刘唐、惠寨、马道、北王河、西柳园、铁炉、裴固、南王河、大辛庄分别设立初级小学或中心初级小学。并在农村青壮年中开展扫盲教育。贯彻国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劳动人民的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1950年,民办公助小学逐步转为公办小学。

1951年,教育部全国初等教育第一次会议提出,1952—195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从1952年开始,10内普及小学教育,5年内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从秋季开始,增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教科书。11月以后,正式按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小学7周岁入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常村人民政府大力兴办学校,解决农民子女入学的需求。按国家乡村小学实行公办民助的要求,开始向学生收取学费,初小每生5斤米/学期,高小每生10斤米/学期。在小学中开始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

1952年,部分初小扩建为完小。

1953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稿)》,由于师资和教材等条件准备不足,停止五年一贯制,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分初、高两级。小学改为秋季始业。

1954年冬,对全区小学进行了全面整顿,学习苏联经验,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各小学实行苏联成绩考核办法,百分制改为五级记分法。

1955年,按国家要求,纠正教育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贯彻落实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

1956年常村地区第一所初级中学——长垣七中建成招生,招收常村、张寨、赵岗三个乡的学生。

1956年,从1949年开始至本年,对旧教育的改造基本完成。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开办了几所民办学校,玉皇庙、孙东民中相继招生。

1957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年底,反右斗争开始,一部分教师受到批判,一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958年,在“教育大革命”的背景下,受大跃进、共产风影响,学校盲目开设,学制缩短,开始普及小学教育,大力兴办民办小学和农业中学。学校开展“拔白旗、插红旗”运动,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生实行“四集体”(集体住宿、集体吃饭、集体读书、集体领导),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学校教学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1961年,贯彻教育部《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纠正了过多参加劳动和政治运动的倾向,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2年,按国家提出的“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规模压缩,精简学校不合格人员,教师下放劳动。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工作条例》,常村教育走上了恢复发展的正确轨道。废除五级记分法,恢复百分制。

1964年,辛兴、常村、马村、大寺占、小郭等村先后兴办了民办初中。

1965年,按毛泽东“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的指示,减少了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再次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开办半工半读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原来的教学体制被废除,教学无章可循,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复存在。部分教师受到批判,有些下放回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队从本队选拔教师,民办教师猛增,并层层拔高使用。学生成立红卫兵组织,走向社会,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处进行串联。

1967年,按中共中央指示,学校复课闹革命。

1968年,原学校领导靠边站,贫宣队进驻学校,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教师回本大队工作,由国家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试行开门办学。

1969年,长垣七中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改为完全中学,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0年,按“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要求,开始实施小学六年制改五年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战略方针,拨乱反正,教育工作纳入正规。解散红卫兵组织,恢复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根据教育部在全国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指示,建成了常村公社重点初级中学,并于当年招收两个班新生。按各级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的要求,先后取消了李寨、前孙东、后大郭、油坊寨、大寺占、司河、刘唐、前大郭、岳刘庄等学校附设的初中班,保留了常村、高村、辛兴、韦庄、小郭、马村、玉皇庙七处联中。按教育部《全日制五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小学仍实行五年制。并在中小学实行升级升学考试、择优录取和升留级制度。对全社民办教师进行了全面整顿。年末,按上级的部署,落实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十多名教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长垣七中初中班划归常村联中,改为高中。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各中小学也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特别是《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的《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提出教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阶级,是党依靠的力量”以及中共中央撤销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去掉了“四人帮”强加在教师头上的各种帽子,极大地鼓舞了全社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了教学中心的正确轨道。同时,根据上级的安排,建立了教育党支部,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恢复了学校工会组织。

1980年,按照河南省教委的安排,濮阳师范学校面向全地区首次招收民师班,常村公社当年被录取4人。12月3日开始,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实施村村有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从有桌凳的办学要求,学校办学向“六配套”(校舍、桌凳、围墙、大门、操场、厕所)的目标发展。开始实行“两条腿走路”方法,实行国家拨点、乡里投点、部门兑点、村里筹点、群众集点、学校挤点来新建、翻建学校校舍及设施的集资建校活动。

1981年4月17日,按教育部通知,初中学制从新学年开始,起始年级改为三年。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把教育工作列入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村乡各中小学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召开精神,教育工作出现了一派新气象。全公社民办、代课教师参加了安阳地区组织的整顿,原有的242名教师,除上师范的10人外,整顿录用76人,辞退56人,整顿后录用的人员中免试53人,任用107人,试用69人,合计229人,提高了教师素质,优化了教师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某小学照片

1983年,落实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精神,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方向。是年,蒙受冤假错案的教师得到平反。开始实行班主任补贴。开始实施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工作。

1984年,全乡集资27.35万元,用于新建维修校舍。

1985年5月27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也就是小学村办,初中乡办。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当年乡村两级集资40万元用学校新建、维修校舍。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是年,开始实行教龄补贴。本年中招升入中师11人,中专9人,长垣县一中42人。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规定了小学六周岁入学,“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常村乡按上级要求,着力实施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普及小学教育,在中小学推行岗位责任制和“三定”(定编制、定人员、定工作量)。开始征收教育附加,大兴集资办学之风,政府以奖代补,教师工资由县、乡按比例分摊,确立了“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常村、韦庄集资办学成绩突出,获县立纪念碑以示奖励。本年集资72.65万元,用于改扩建校舍,升入中师18人,中专13人,长垣县一中38人。

在学校教师中推行“三制”(校长、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包干制),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弊端。实行了教师质量“三率评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1987年,按上级安排,全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首次职称评定。本年集资53万元,升入中师3人,中专13人,长垣县一中34人。

1988年,开始在全乡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调整学校布局、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危房改造等项工作。小郭学校初中班分出,成立了常村乡第二初级中学。本年集资24.7万元,升入中师、中专40人,长垣县一中40人。

1989年,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在普通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点意见》,开始在全乡试行校长聘任制和负责制。本年集资42.27万元,升入中师16人、中专16人,长垣县一中13人。普及初等教育通过省政府验收。

常村一中操场旧照

1990年,1978年至1990年11月,全乡共集资280万元,新建校舍3460平方米,改造危房6358平方米,新修围墙6540米,新建大门35个,购置课桌6480张,仪器3067件。常村乡第三初级中学建成招生。本年升入中师8人、中专24人,长垣县一中40人。

1991年,本年集资80万元,升入中师17人、中专28人,长垣县一中34人。

1992年8月,长垣七中撤销。本年集资56万元,升入中师12人、中专24人,长垣县一中43人。

1993年,马村中学被确定为常村乡第四初级中学。常村、韦庄、罗庄、高村小学招收学前班。本年集资26万元,升入中师14人、中专5人,长垣县一中29人。

1994年,各中小学建立升国旗制度。7月份进一步完善了“校长、教师选聘制、工资总额包干制、岗位目标考核制”的“三制”工作和教学质量“三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评估,在全县开创了用人机制和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先例。本年集资23万元,乡政府拨款30.5万元,用于一、二、三乡中改善办学条件。本年升入中师15人、中专28人,长垣县一中34人。

1995年,常村乡第五初级中学建成招生。本年集资102.58万元,升入中师24人、中专8人,长垣县一中43人。

1996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中小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素质教育年”,赴湖南汨罗学习素质教育经验,在全乡中小学教师中确立起一种追求:教育重在“扬长”,而不是一味地“补短”,引导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成就每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成为大家的共识。本年集资43万元,升入中师9人、中专13人,长垣县一中27人。2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1997年3月,中小学教师参加了首次教育系统普通话等级培训。本年集资50万元,升入中师12人、中专30人,长垣县一中36人。12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扫盲验收。

1998年,5月份,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系统微机培训。10月份,全乡的“普九”工作35所中小学投入248.75万元通过河南省政府验收。石桥小学并入宁庄小学,吕庄小学并入小郭小学。本年集资110万元。升入中师7人、中专30人,长垣县一中34人。17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1999年,开始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本年升入中师10人、中专58人,长垣县一中31人,十中42人。2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普九”巩固投入19.3万元,宁庄投资12万元搬迁了学校,大堤西投资11万元建起全向乡第一座教学楼,乡政府出资8.9万元为三中解决了操场。乡一中、韦庄小学代表新乡市在省教育质量年活动检查评比中获奖。岳好学、王辉等18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岳好学以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直接被省重点高中——郑铁一中录取。乡一中、韦庄小学被确定为素质教育试点学校。

2000年,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19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2001年,全镇中小学41所,教师398人,在校生600名。中小学开始免费提供教科书。6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2002年1月,按《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经过核编,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全部上收到县。按河南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02年度义务教育目标任务,继续做好“普九”工作巩固提高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中小学开始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当年的五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和六年级。常村镇少先队工作获省少工委表彰。乡一中被确定为市教科研基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韦庄小学被确定为县示范性学校。常村小学被评为新乡市红领中文明学校,中招考试,郜文芳以538分的成绩居全县榜首。372人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281人获现代技术教育中级培训合格证,131人参加本专科高学历进修,刘守润等29人获各级优秀教师称号,岳君玲等13名教师获市县创优奖,22人获县以上教改成果奖。常村镇三中张勇获全国物理竞赛省二等奖,县第二名,李培亚等23名学生获国、省、市、县学科竞赛奖。五中教师集资15万元建成十幢教职工宿舍,四中筹资5万元建十间学生宿舍、三中集25万元建起综合楼、韦庄小学吸引资15万元建成微机楼、一中引资100万元建起学生宿舍。

2003年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4年按各级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的要求(初中一所/1.5万人、小学一所/1500人),取消不成建至小学,东刘庄小学、柳桥小学、岳刘庄小学、唐家庄教学点并入韦庄小学,太子屯小学并入玉皇庙小学,营里小学并入常村小学,牛河小学、司河小学并入高村小学,后孙东小学并入前孙东小学,前大郭小学并入后大郭小学,韩庄小学并入马村小学,杨寨小学并入宋庄小学,大后小学并入大前小学,吕庄教学点并入小郭小学,石桥教学点并入宁庄小学,全乡小学由原来的32所减少为17所。秋季全乡小学一年级、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全国统编的新课程标准教材。

常村镇教办室改为常村镇中心学校。

2005年宏力集团投资建成宏力希望小学。常村镇二中、常村镇四中并入常村镇一中,罗庄小学、小堤西小学并入大堤西小学。

2006年开始执行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小学45元/期,初中80元/期,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元/天。

78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学科竞赛、书法、绘画奖,128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2009年2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印发《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9】一号),将河南纳入该计划实施范围,常村镇开始接纳特岗教师。常村镇五中并入常村镇三中。

从2001年开始至2009年,全镇共撤销初中3处,小学14处,初中由5所减少为2所,小学由原来的32所减少为12所2个教学点。

烟灰整理发布

微信:古韵匡亭文卫常村